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看不见伤痕”的霸凌如何防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看不见伤痕”的霸凌如何防范?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06A03U3W00

校园霸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近年来,隐性霸凌现象在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中逐渐显现。这种"看不见伤痕"的霸凌方式,往往更难以被察觉和防范。本文将探讨隐性霸凌的表现形式、成因,以及家长如何识别和应对这一问题。

在热播的电视剧《欢乐家长群》中,一段校园隐性霸凌片段引发关注:两位高年级学生不仅把一位一年级学生当“免费劳动力”和“免费钱包”,还要求对方在玩过家家时扮演小狗。而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一位家长更是表示,如今幼儿园也出现“隐性霸凌”,如自家孩子被同学告知“明天不带玩具来,就不跟你玩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像这类“看不见伤痕”的隐性霸凌也开始在一些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出现。为何会出现霸凌低龄化?如何识别孩子是否遭受了霸凌?面对校园里的隐性霸凌,父母应该如何做?记者采访了相关心理咨询师。


低龄孩子也可能遭遇隐性霸凌,家长应多关注。

“看不见的伤痕”:隐性霸凌在小学低年级、幼儿园也有出现

除了以往那些看得见伤痕的校园霸凌之外,如今更多的霸凌方式可能都变得更为隐秘。

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孩子的写字笔隔三岔五就不见一支,后来才知道是被同学拿了。“如果不给对方,还会被贴上‘小气鬼’的标签。”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唐迎婵介绍,小学阶段的霸凌现象体现在多个方面,男女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男孩子之间的霸凌主要表现在肢体上的冲突,他们的矛盾可能只是因为一些小事引发了霸凌者的愤怒,并转化为报复行为。”

唐迎婵表示,女孩子的霸凌方式则更为隐秘。她们不太可能直接进行肢体冲突,相反,霸凌行为更多地体现在孤立和排挤上。例如,一些女生可能因为讨厌某个女同学而拉拢其他人一起说其坏话,甚至怂恿其他人排挤她。“这种霸凌方式使得被霸凌的女孩子有苦难言,因为没有明显的身体伤害,她们很难找到证据来告状。而长期遭受这种孤立、贬低和打击的女孩子,心理上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唐迎婵表示,出现霸凌行为往往源于霸凌者提出的要求,如要求对方帮忙或交出某样东西之类的。一旦要求没有得到配合,霸凌者就可能会采取进一步行动,如推搡、排挤或故意说坏话等,蕞终,被霸凌者可能会被同学孤立。

唐迎婵表示,小学阶段的霸凌现象,尤其要注意不同性别之间的霸凌特点和方式,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干预。

另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幼儿园也已经有隐性霸凌现象出现,比如有的小孩会告诉同学:“明天你不带玩具来,我就不跟你玩,我也叫其他小朋友不跟你玩。”

广州市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郑启涓告诉记者,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也有出现一些与霸凌相关的行为,比如被抢东西、被孤立、被起外号等。“不过由于低龄孩子的体力有限,这些行为可能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唐迎婵认为,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可能是导致霸凌低龄化的一个因素。“如今的小孩子过早地接触到网络世界,他们观看的视频中也可能充斥着一些霸凌行为。”唐迎婵说,霸凌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习得的,与以往的孩子们看电影和电视有家长指引不同,如今的孩子通过手机接触这些霸凌内容时并不一定能得到适当的引导。“他们可能会将霸凌行为视为‘勇敢’的表现,却不知道其带来的负面后果。”

唐迎婵表示,一些父母往往因为工作忙碌而难以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想法。他们可能并不清楚孩子在网络上接触到了什么,以及这些经历会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被霸凌者为何不敢求助?成长环境、表达能力让其选择“沉默”

郑启涓表示,被霸凌的孩子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往往比较听话、内向,且在性格上相对弱势。郑启涓认为,一个孩子若敢向外界求助,这本身已是一种力量的体现。而年幼的孩子内心通常缺乏力量,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曾在成长过程中求助过但未能成功。“例如,一些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存在问题,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常被忽视。当他们表达自己的需求时,父母往往不予理睬或否定,这种经验可能让他们逐渐丧失了对父母求助的勇气。”


郑启涓认为,孩子的性格形成往往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权威型”(专业名词)养育方式影响,习惯于接受严格的管教,以致于当面对霸凌时他们不敢反抗,因为在家中他们已习惯于顺从父母的意愿以避免责骂;还有一些孩子在家中缺乏关爱,他们往往感到“背后无人支持”,内心缺乏底气,因此当面对霸凌时会显得胆小怕事。“这些孩子可能不明白自己正在遭受霸凌,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和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广州市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李会会补充表示,害怕被笑话或被认为是“小题大做”,也是一些被霸凌的孩子选择沉默的原因之一。“他们可能出于恐惧和羞愧心理,担心即使讲出来也不会被理解,反而遭到嘲笑。这种情绪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自我保护,通过自我隔离和麻木来应对。”

唐迎婵还认为,即使被霸凌的孩子感受到了欺凌,也可能因为不擅长表达而难以向父母或老师求助。“欺凌往往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逐渐升级的过程,比如从轻微的推搡到更严重的行为。但当这些孩子初次遭受欺凌时,他们可能感到非常委屈,但由于表达能力限制,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

唐迎婵表示,有的家长在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先责怪孩子,认为孩子自身有问题才招惹了别人,但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感到“雪上加霜”,觉得向父母求助只会招来责骂,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如何识别孩子正在遭受霸凌?应多关注孩子情绪与行为是否异常

在热播的电视剧《欢乐家长群》中,两位高年级女学生不仅把一年级小学妹当“免费劳动力”和“免费钱包”,让其买文具、买零食,还要在三人玩过家家时让对方扮演小狗……而霸凌低龄化并非只是电视剧的演绎,唐迎婵介绍,像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出现了关于教育霸凌的个案咨询。

郑启涓表示,要识别小孩是否遭遇校园霸凌,关键在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和沟通情况。若家长与孩子沟通较少,发现孩子情绪异常,如抑郁、焦虑、恐惧、常哭或做噩梦,甚至身体有伤口、淤青或物品损坏、钱款丢失等,都需细心观察并深入了解。家长应从多方面观察孩子的变化,以判断是否存在校园霸凌的情况。“在咨询过程中,我了解到一些家长未曾察觉的校园霸凌现象。这些家长通常因孩子表现出抑郁、厌学或情绪障碍等症状而寻求咨询。”

唐迎婵表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迹象是孩子的学业成绩急剧下滑。“家长可能会发现,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中,孩子在学习时常常发呆,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孩子的食欲也会受到影响,经常胃口不佳,或者是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而对于女孩子而言,若出现频繁洗头和冲凉,也是家长需要特别关注和警惕的情况。”

李会会介绍,对于小学低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常常会面临一种隐性霸凌,比如“不然我就不跟你玩”或者“我叫其他人也不跟你玩”这样的威胁。

李会会表示,有些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心智和情绪却非常稳定,他们能够识别出这种威胁和孤立的行为,并勇敢地拒绝;但也有些孩子持有“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赢得他人喜欢和关注”的内在心理,他们更容易陷入情绪或威胁的陷阱,一旦有人指出他们的“不足”,他们就可能认为自己不够好,从而失去他人的喜爱,这种心态往往使他们更容易成为霸凌的对象。李会会表示,对于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屈从于这种威胁。

李会会认为,平时朋友较少、性格内向或自卑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孤立威胁”的影响。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以应对可能的霸凌行为。“父母在面对隐性霸凌问题时,应该通过引导和教育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保护他们免受伤害。”

良好稳固的亲子关系是预防校园霸凌的“良药”

李会会建议,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讨论、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帮助孩子认识霸凌的本质和目的。“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分辨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教会他们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当孩子真的遇到这种问题时,他们就可以根据之前的讨论和教导来应对。”她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能会发现,当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时,霸凌者也许会退缩,或者有其他小朋友站在他们这一边。这样的经历会让孩子明白,他们并不是像对方说的那样“无力”或“不受欢迎”,从而增强自信心。

李会会表示,如果孩子真的遭受了霸凌,父母的应对方式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来灵活调整:对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父母出面往往能给予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持,让他们感到更加有力。“在这个年龄阶段,父母更多地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他们的直接介入往往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而当孩子进入初中和高中时,他们正经历着从依赖到独立的心理转变。在这个阶段,父母应更多地与孩子共同思考,引导他们思考为何在面对霸凌时感到害怕或犹豫,以及如何为自己采取行动。“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克服情绪上的困扰,比如自卑或恐惧,使他们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向老师、同学或家长寻求帮助。”

李会会还提醒,家长应避免轻易给孩子贴上“受害者”标签,因为这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相反,家长应帮助孩子认识到,即使有时他人对自己做了不好的事,孩子也有能力保护自己,并且家长会坚定地支持他们。“这种态度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使他们在面对不公平或欺凌时能够勇敢地表达反抗,从而有助于减少甚至避免霸凌现象的发生。”

她表示,有些被霸凌的孩子在与父母沟通后,父母会采取实际行动,如与学校进行交涉,确保做错事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做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不良风气。“若家长对学校的处理感到不满意,有些可能还会选择让孩子转学或换环境。家长这样的做法,能让孩子感受到他们被充分看见、尊重和善待。因此,当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时,孩子会更倾向于早些向家庭寻求帮助。”

郑启涓则建议,父母应每天抽出专门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和社交情况,以建立良好稳固的亲子关系。“父母也需学习相关知识,以便在遇到社会事件或孩子提出疑问时,能够向他们解释正常行为与霸凌行为的界限,并教育他们如何应对霸凌。通过预防教育,使孩子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知道在受到欺负时可以寻求帮助、保护自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