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中医经典方剂详解
四逆散:中医经典方剂详解
四逆散出自《伤寒杂病论》,由甘草、柴胡、枳实、白芍四味药材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脾不和、气机郁滞导致的四肢厥逆、脘腹胀痛等症状。
药性分析
四逆散由甘草、柴胡、枳实、白芍四味药组成。
- 寒性药材:白芍性微寒,在方中具有凉血敛阴、柔肝止痛的作用。
- 热性药材:柴胡性微寒,但具有升散的特性,可以疏肝解郁,透邪外出。此方中,柴胡主要作用为疏肝理气,并非直接提供热性。
- 平性药材:甘草性平,具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的功效。枳实性微寒,具有行气消痞、破气除满的作用。
综合来看,四逆散中寒性药材的力量大于热性或平性药材。虽然柴胡具有升散的特性,但其本性微寒,且在方中主要发挥疏肝解郁的作用,并非直接增强热性。而白芍的微寒,以及枳实的微寒,直接贡献了寒性。甘草虽为平性,但在此方中主要起调和作用,对整体的寒热属性影响不大。
因此,从药材的性味来看,四逆散整体偏寒。其寒热指数也印证了这一点,寒性指数19远大于热性指数9。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肝脾不和、气机郁滞所导致的四肢厥逆、脘腹胀痛等症,其药理作用在于疏肝理气、解郁透邪,而非直接用于平衡体内寒热。
归经分析
中成药方剂四逆散由甘草、柴胡、枳实、白芍组成,从经络辨证角度分析,主要适用于以下经络异常:
肝经(20%)&脾经(20%):柴胡入肝胆经,疏肝解郁;白芍入肝经,柔肝敛阴;甘草入脾经,益气和中;枳实入脾胃经,理气宽中。肝经与脾经比例并列最高,且四味药均与肝、脾二经相关,提示此方主要针对肝脾不和之证。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健运,可能出现胸胁胀满、脘腹疼痛、情志抑郁、脉弦等症,此为肝经实证,脾经虚证的表现。四逆散疏肝解郁,调和脾胃,正是针对此类病机。
胃经(13.3%)&心经(13.3%):枳实、甘草入胃经,甘草亦入心经。肝郁气滞日久可影响胃的和降,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呃逆、呕吐等症。心主神明,肝郁化火,扰动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等症。此方中枳实理气和胃,甘草调和脾胃、益气养心,可能有助于缓解与胃经和心经相关症状。
肺经(6.7%)&大肠经(6.7%):柴胡入肺经,枳实入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肝气郁结,影响肺气宣降,导致肺失宣肃,可能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郁气滞,疏泄失职,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导致大肠腑气不通,可能出现便秘、腹胀等症。此方中柴胡疏肝理气以调畅气机,枳实行气导滞以通畅腑气,对肺经与大肠经的病证可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三焦经(6.7%)&心包经(6.7%)&胆经(6.7%):柴胡入三焦经、心包经、胆经。三焦为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肝郁气滞,三焦气机不利,可能出现全身气机不畅的症。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受邪,肝郁化火,邪扰心包,可出现心烦、胸闷等症。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肝郁气滞,胆失疏泄,可出现口苦、胁痛等症。此方中柴胡疏肝利胆,条达三焦,对此三经的病证可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总体而言,四逆散主要针对肝郁脾虚,肝胃不和的证候,通过疏肝解郁,调和脾胃,理气止痛,从而调节肝、脾、胃、心、肺、大肠、三焦、心包、胆等多经络的气机,达到治疗的目的。其药物组成与归经特点,使其在经络辨证上主要针对肝经实证和脾经虚证,并对其他相关经络的病证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方剂组成解释
甘草
四逆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 调和药性:四逆散的主要药性为温热,甘草性甘平,能调和药性,避免温热药性过于强烈,造成燥热之弊。
- 缓解副作用:四逆散中的药物如附子、干姜,性温燥,容易伤津液。甘草能补脾益气,生津止渴,缓解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使药物更安全有效。
因此,甘草在四逆散中起着调和药性和缓解副作用的重要作用,使其药性更平和,更适于临床应用。
柴胡
四逆散中包含柴胡,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 疏肝解郁,和解少阳:柴胡性微寒,味苦,归肝胆经,具有疏肝解郁、和解少阳之效。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少阳证,症状包括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柴胡能疏肝解郁,调和少阳,解除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症。
- 升阳举陷,利气行水:柴胡还具有升阳举陷、利气行水之效。四逆散针对少阳证中伴有气陷、水停的患者,柴胡可升阳举陷,利气行水,缓解因气虚水停导致的腹胀、四肢沉重等症。
枳实
四逆散中包含枳实,主要原因有二:
- 理气消胀,散结止痛:枳实味苦性寒,入脾、胃经,能理气消积、行气止痛,对于寒邪客于少阳,气机阻滞所致的腹痛、腹胀、胸闷等症,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 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枳实还能疏肝理气、利胆退黄,对于肝气郁结、胆汁郁滞所致的胁肋胀痛、黄疸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因此,四逆散中加入枳实,既能理气止痛,又能疏肝利胆,有助于整体的治疗效果。
白芍
四逆散方中使用白芍,主要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 缓解寒邪束表,疏肝解郁: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止汗的功效,能缓解寒邪束表导致的胸胁疼痛、寒热往来等症。同时,白芍能疏解肝气郁结,改善气血运行,配合其他药物共同发挥疏风解表之功。
- 协调药性,保护脾胃:白芍性微寒,能缓解柴胡等药物的燥热之性,防止燥伤脾胃。同时,白芍能和中缓急,保护脾胃功能,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避免产生副作用。
主治功效
四逆散主要功效是“透邪解郁、疏肝理气”,经常被运用来改善手足冰冷身微热,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肋痛、腹痛腹胀、腹泄,脉弦,是改善“肝脾不和证”的主要方剂。
为什么称为“四逆”?这是指四肢的意思,体内肝气郁结,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通达于四肢,所以手足冰冷,此“四逆”并非体内阳虚(阴盛阳衰)所致。
同时,肝病最容易传脾,脾主四肢,肝病时就会脾病,脾土壅滞不运,就会导致阳气不能敷布而四肢冰冷。
所以古人说这种四肢冰冷,不会太冷,只是气不通所造成,所以古人说这是“热厥”。真正寒气深重的四逆,是“少阴病”的四逆,这是体内阳气虚寒,经络气血不能通达四肢所造成。因此针对四逆散是不是位于少阴病?古今多有争论。
从药物组成来看,这不是体内阴寒所造成的四肢冰冷,改善的方法就是“透邪解郁、调畅气机”。
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柴胡也是缓急止痛之佳品,与甘草配伍则疗效更加,加上枳实,有“破结实,消胀满”之功效。
本方所治疗的范围,主要就是“肝木乘脾土”、“阳郁气滞”之证,体内气机郁滞,升降失调,气滞阳郁化热,则身微热。心胸阳气不通畅,出现咳嗽或心悸。水道失于通调,则小便不利。
肝旺脾虚则腹痛,肠胃气机不利,则腹泄、腹痛。主要就是“肝脾不和证”,此方常与小柴胡汤比较。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不论古今被运用的频率极高!
相关加减法: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腹泄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川楝子于以清内热。
四逆散在近代被应用范围很大,主要被归纳为四个大方向:“肝胆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精神系统疾病”。现代常用治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
与本方相关联的方剂还有“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汤”。四逆散、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汤三方组成中皆有芍药一味,均有缓急止痛之功,以治腹痛。而各有特特点,四逆散主治肝脾不调,枳实芍药散主治产后腹痛,芍药甘草汤是酸甘化阴之剂,缓急止痛力强,对于多种痉挛性疼痛疗效颇佳。
传统服药法
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阴虚气郁导致的脘腹、胁肋疼痛,忌用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
- 对平滑肌的影响:本方水提醇剂可抑制家兔平滑肌的收缩运动,使其频率减慢,幅度减小。
- 对血压的影响:静脉注射可使狗血压比明显升高,维持时间2-9分钟,呈现量效关系。研究发现四逆散的升压作用无快速耐受性,同时心电图监测也未出现心律紊乱,加强心功能。
- 抗休克作用:实验发现对于狗、兔的失血性休克具有抑制作用。
- 强心作用:实验针对狗心脏,静脉给药,可使心缩力加强,心搏加快,血压升高。
- 抗心律失常作用:小鼠静脉注射本方,能延长P-R间期使用心率变慢,并能对抗鸟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
- 抗缺氧作用:小鼠口服本药煎剂,在缺氧状态下的存活时间可明显延长,并具有对抗异内肾上腺素引起缺氧的作用。
- 柴胡、白芍有镇静作用:柴胡含“柴胡皂苷”,白芍含“芍药苷”均能镇痛。白芍可松弛和抑制胃肠道和子宫平滑肌的张力与运动,甘草亦有解痉效能。
- 柴胡、白芍、甘草均有抗炎作用;柴胡、白芍皆有解热、抗菌效能。
综观全方,镇静、解痉、镇痛、解热作用较为显著,特别是其抗肝损伤和抗炎作用十分显著,并有抗菌作用,说明现代广泛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和炎症是有药理依据的。
四逆散的经络形态
四逆散组成设计的主要原理,就是改善“肝木克脾土”现象。由于肝病最易传脾,脾主四肢,脾土壅滞不运,就会导致阳气不能敷布而四肢冰冷,而最常见的是脚冷。这完全可以运用经络检测来加以印证。
每年5-6月北半球进入夏季之后,最容易出现铁三角经络形态,肝经实证、脾经虚证,完全符合“肝木克脾土”现象。
由于寒性阳虚经络体质的人,在夏天依然会出胆经与胃经虚证,因此从脚部的经络路线可以明显看出,就会出现脚冷现象,以下是某位会员的真是案例:
炎熱夏天出現腳冷的案例
透过经络路线,可以理解脚冷的位置。以下是膀胱经与胆经。
通往脚部的膀胱经与胆经路线:
通往腳部的脾經與腎經路線
相同名称方剂
- 四逆散,出处:《圣济总录》卷二十七。组成:太阴玄精石3分(末),硫黄1两,不灰木1分,盆消1分(一方去不灰木加附子)。主治:阴毒伤寒,手足厥,身冷,脉细。
- 四逆散,出处:《圣惠》卷十二。组成:甘草1两(炙微赤,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干姜半两(炮制,锉)。主治:伤寒,霍乱吐利,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 四逆散,出处:《伤寒论》。组成:甘草10分(炙),枳实10分(破,水渍,炙干),柴胡10分,芍药10分。主治:透解郁热,疏肝理脾,调和胃气,和解表里。主治:少阴病,寒邪变热传里,腹中痛,小便不利,泄利下重,四肢厥逆;及肝脾不和,胸腹疼痛,泄利下重等。现常用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胰腺炎、阑尾炎、肋间神经痛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属于肝郁气滞,肝脾失调者。
注意:以上所有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本文原文来自云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