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四川的军阀混战
民国史:四川的军阀混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并未带来大家想要的富强和希望,反而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其中,四川的军阀混战尤为激烈,持续时间之长、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堪称全国之最。本文将详细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四川军阀混战的始末。
风雨飘摇的大清
1911年5月,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但朝廷并不想让渡出权力,决定实施所谓的“铁路国有”政策,收回湘、鄂、粤三省人民于1905年路权运动中收回的粤汉铁路和四川人民自营筹建的川汉铁路,但由此激起了湘、鄂、粤、川四省的保路运动。
当时的四川都督赵尔丰镇压保路派,三十余人惨死,也是因为这件血案,一时间四川局势濒于失控。
9月10日,清政府罢免了赵尔丰,由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代理,并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也正是当时调湖北新军进入四川,导致武昌军力空虚,10月10日,革命党在武昌发动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1月27日,入川湖北新军看大势已去发生哗变,杀了新任四川都督端方。抬出老都督赵尔丰宣布成立四川军政府,以保路派蒲殿俊为军政府都督、罗纶为绥靖主任,四川武备学堂出生的尹昌衡为军事主任。
12月8日,赵尔丰发动兵变。武备学堂出生的尹昌衡带军入城平叛。平定后,尹昌衡被推举为四川军政府都督。
1912年2月,四川军政府与重庆地区实业团领导人杨庶堪、谢持等建立的政府合并。
实业团系主要头目:谢持、杨庶堪、黄复生、张培爵
5月,尹昌衡改革军制,改编在四川的军事力量,改编后为五个师:周俊为第一师师长、彭光烈为第二师师长,孙兆鸾为第三师师长、刘存厚为第四师师长、熊克武为第五师师长。除熊克武外全部师出四川武备学堂,以尹昌衡为首的武备系基本控制了四川的军政大权。
(武备系主要头目:尹昌衡、胡景伊、刘存厚、周道刚)
混战的开端
1912年,手握大权的袁世凯,为了更好的控制四川,开始打压打压分化四川武备系。
1913年,而之后二次革命爆发,周俊、刘存厚等通过镇压革命成长为四川实力派。
但袁世凯还是不放心,派自己的心腹陈宦为四川都督,同时调北洋军第四混成旅伍祥祯部、第十三混成旅李炳之、第十六混成旅冯玉祥共三个旅入川。
但后来袁世凯称帝,四川成为护国军和北洋的主战场,本土派川军见北洋大势已去纷纷独立。
但川派各系始终各自为战,最后被来自云南的蔡锷控制,但由于四川的本土派系过于强大,云南军阀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而这时的黔系军阀也想来四川插一脚,这也导致本土派彻底爆发。
刘存厚
本土各派在刘存厚的带领下,击败了滇,黔两派,但也招来滇系军阀头领唐继尧、黔系军阀头领刘显世的报复。面对来势汹汹的滇黔联军,刘存厚提出“川人治川”的口号,更多的本土派集结在他周围,联合起来的川军击退了入川滇黔联军,段祺瑞任命刘存厚为崇威将军、会办四川军务。至此,以刘存厚等武备系为核心四川军阀获得了完全的独立。
但各地川军依旧各自为政,只有利益才会使大家团结,本土派系夺得大权后,又开始陷入了内斗。
大混战
刘存厚夺得大权后不久,张勋复辟被段祺瑞击溃,而段祺瑞控制国会,护法战争爆发,而原本就反对北洋政府的滇系、桂系和黔系等再次北伐,而四川再次成为主战场,而此时四川九人团的熊克武率领川军第五师响应,熊克武也在滇黔派的帮助下,打败刘存厚,夺得四川的控制权,而川军其他各部看到刘存厚被击败,也开始纷纷脱离。
熊克武主政四川后,发现是个烫手山芋,四川各地已经被各个大大小小的本土派军阀控制,财政,武装都在他们手中,所以干脆“防区制”,避免四川境内各系军阀为争抢地盘而发生武装冲突,以防区的形式确定了各系军阀的地盘,四川军阀正式形成。
熊克武本是国民党出生,但四川的国民党分裂成两大派系,一是以谢持、杨庶堪为首的实业团,二是以熊克武、但懋辛为首的九人团。
1918年,帮助熊克武坐上宝座的滇黔两派,来找熊克武要报酬,被熊克武拒绝。而此时被打压的实业团找到了滇黔两派一起扳倒熊克武,川滇黔大战爆发。
而原本落入下风的熊克武,找到了老对头刘存厚,结果两人合作再次把滇黔联军打出了四川。
而在这几轮大战中,以刘湘、邓锡侯、刘文辉、汤森等为代表的四川第二代军阀快速夺权,为混乱的四川内战“添砖加瓦”。
熊克武联合刘存厚成功驱逐滇黔军阀后,两人的矛盾快速爆发,熊克武以刘湘为前敌各军总司令,分三路夹击成都。刘存厚部节节败退离开成都,逃往陕南宁羌。
刘湘
刘湘通过此战势力大大扩充,联合各方于1921年6月,川军各将领在重庆召开会议,刘湘被推举为四川各军总司令。6月24日,刘湘被选为四川省省长。第2军军长由杨森代理,而熊克武开始退居幕后。
1921年,一直想对外扩张的刘湘联合湘军,开始攻击湖北的直系的王占元,但双方的僵持下开始和谈,年末刘湘与直系孙传芳结为兄弟,定下相互援助的密约,川军退回四川,1922年3月7日川鄂和约正式签订,刘湘不再外图。
杨森
但是,合约签订没多久,退居幕后熊克武又开始煽动川军各部联合与刘湘为敌,想再次东山再起。爆发了1、2军之战,一军是熊克武的部队,二军是刘湘部队(但由杨森指挥),而此刻,四川各派又组织省联军,推第3军军长刘成勋为四川军总司令兼省长,一顿混战。
1922年8月20日,杨森退到湖北利川、宜昌,依附吴佩孚。刘湘在刘文辉派兵护送下回到安仁镇老家栖隐,刘成勋主持四川军政。
1923年1月5日,刘成勋以川军总司令名义通令全军裁兵,他也明白如果不削弱其他势力,他的位置根本坐不稳,而这又爆发四川的大混战。先是刘成勋武力解除第7师陈国栋,邓锡侯起兵援陈国栋,但懋辛、赖心辉响应刘成勋,田颂尧率第21师又开始支援邓锡侯,而本来已经退出四川的刘存厚又开始杀回,刘湘和杨森也想依靠此战东山再起,之后在第9师师长刘文辉的协调下,刘成勋辞职,邓、陈、田入主成都。
但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直系吴佩孚支持下的刘湘和杨森于1923年4月6日攻占重庆,熊克武与四川实业团合作10月16日拿下重庆,12月14日刘湘和杨森又夺回重庆,1924年1月27日,又击溃熊克武,而原本内斗的各部再次联合,但还是在2月9日被刘湘和杨森攻克成都,刘成勋率残部退往川南及康定地区,熊克武的九人团势力被彻底瓦解。刘湘和杨森夺得四川大权。
但是这么快结束就不是混战了,刘湘和杨森夺得大权后,两人又陷入分裂,刘湘联合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陈洪范、陈国栋等开始倒杨,前期倒杨势力遭遇大败,不得不联合邓锡侯以及黔军袁祖铭,在他们的帮助下,将杨森赶出四川。
但刘湘与袁祖铭因分赃不均,关系恶化,1926年1月24日,袁祖铭下令增调黔军4个团入c'q重庆,发动江巴事变。将刘湘主力驱逐出重庆,刘湘再次联合杨森,刘文辉于5月21日,攻占重庆。袁祖铭率黔军全部返黔。此战后刘湘占据川东。
1926年6月,广州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0月四川各军阀易帜,广东国民政府分别委任杨森、刘湘、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为国民革命军第20、21、22、23、24军军长。12月,任命邓锡侯、田颂尧为第28、29军军长。
川军虽然易帜,但其内部派别之争依然如故。各方各种联合,结合成同盟,重庆刘湘速成系,成都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保定系,以及驻守遂宁和南充的李家钰,罗泽洲的四川军官系联合杨森。三足鼎立。
刘湘自易帜后,势力不断坐大。1928年9月23日,刘湘与保定系想平分四川,导致杨森、刘存厚、赖心辉、郭汝栋、黄隐、李家钰、陈书农、罗泽洲八部不满联合攻打刘湘与保定系。但在二人的联合下,击溃八部,四川彻底落入成都的保定系和重庆的速成系手中。
大结局
1932年春夏间,刘湘拟定了攻打刘文辉的“安川”计划,先一举击溃刘文辉,一统四川。“二刘大战”爆发,刘湘和刘文辉其实还是亲戚,刘文辉是刘湘的叔叔。但利益面前无父子。
刘文辉的防区包括川康多地,以及川南、川东、川北部分地区,共计70 余县,养兵12 万人,而刘湘则控制重庆一带,也有十二万人。
在战争一开始,刘文辉势如破竹。但最后还是刘湘技高一筹,反正军阀混战也不怎么讲战术,比的就是谁会使钱,谁会拉拢其他势力。刘湘对刘文辉部将进行收买、分化,迫使刘文辉腹背受敌。1933年末,两人的战事进入尾声,刘湘大获全胜的同时并未对刘文辉赶尽杀绝,将雅安、荥经、天全、芦山、宝兴、名山、洪雅等县划给刘文辉,让刘文辉准备建立西康省。
1935 年春,刘湘任四川省政府主席,撤消了“防区制”,统一了四川省,这才结束四川省的军阀混战。
说句题外话
数十年的军阀混战,看似风光的军阀,但最后受苦的总是普通百姓,比如1933年江津征收的附加税已经是1927年的二十倍。在四川全省152个县中,1932年,共发生水旱兵匪四种灾情,受灾县数达到50个;1933年,有水旱兵匪风雹雨七种灾情,受灾县数达75个;1934年,有水旱雹雨兵匪灾情六种,受灾县数更是高达80个。
要说军阀混战有什么积极意义,恐怕只有激发了川军将领的内疚,他们深感内战罪孽深重,在抗战期间舍命出川与日寇血拼。一大批川军将领以身殉国,川军誓死抗击日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也令其他军阀对川军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