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宏观“粉”视界:为什么俄粉能够转变成乌粉,乌粉却不会成为俄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宏观“粉”视界:为什么俄粉能够转变成乌粉,乌粉却不会成为俄粉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N8627US0552D6K3.html

俄乌战争爆发三年来,中国网民对俄乌双方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战争初期国内支持俄罗斯(俄粉)的比例高达87%,而支持乌克兰(乌粉)的仅为17%。如今这一比例已反转,乌粉占比上升至61%,俄粉则降至39%。这一变化背后反映了中国网民认知的深刻转变。


俄粉为何转变成乌粉?

俄粉群体的情绪化特征是其态度转变的关键。俄粉对俄罗斯的支持往往基于感性认同,这种认同具有较强的易变性。许多俄粉对俄罗斯的支持源于对“中俄友好”的舆论宣传和对普京个人形象的崇拜,缺乏对俄罗斯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随着社交媒体信息的多元化,一些俄粉开始接触到更多关于俄乌战争的真相,认知失调促使他们重新思考并改变立场。

乌粉为何坚守立场?

相比之下,乌粉的立场更加稳定。乌粉对乌克兰的支持主要基于对普世价值观的认可,特别是对反侵略和捍卫正义的共鸣。这种认同具有深厚的道德基础,不易受外部信息影响。此外,乌粉对人道主义的关注,以及对战争中平民伤亡和难民危机的持续关注,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立场。

为什么俄粉可以转变成乌粉,而乌粉不会变成俄粉?

这种转变与坚守的根本区别在于认知基础的不同。俄粉的转变源于认知失调后的价值觉醒,而乌粉的坚守则基于深层次的价值观认同。乌粉的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和客观,他们对俄罗斯强权的认知不仅源于战争本身,还包括对历史和霸权主义的批判。这种基于良知和国际共识的立场,使其几乎不可能改变。

结语

俄乌战争引发的中国网民态度变化,反映了社会心理和国际叙事的复杂互动。这种变化不仅是对战争本身的反应,更是个体世界观、伦理观的体现。乌粉群体所代表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正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文观点部分参考自《文明与野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