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爱哭的“酥糖”到电影天皇——黑泽明,直面人生的“丑陋蛤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爱哭的“酥糖”到电影天皇——黑泽明,直面人生的“丑陋蛤蟆”

引用
豆瓣
1.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13515/

“黑泽明的镜头里,大自然永远是人类永恒的参照。”——张艺谋

“他教会了我如何用画面思考”。——斯皮尔伯格

黑泽明被誉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一生执导了《罗生门》《七武士》等30余部经典电影,斩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殊荣。

他的自传《蛤蟆的油》书名源于一则日本民间传说:深山中存在一种丑陋的蛤蟆,当人们将它置于镜前,它会因自己的面目可憎而吓出一身油。这种油却是治疗烧伤的珍贵药材。黑泽明在67岁回首往事时,把自己比作那只照镜子的蛤蟆,过往的种种不足与不堪,就像镜子里丑陋的模样,让他“被自己的不堪吓出油来”,而这本《蛤蟆的油》,便是这油的结晶。

书中记录了他从“爱哭的酥糖”到世界级导演的蜕变:童年对绘画的痴迷、青年时期在电影界的挣扎、拍摄《罗生门》时的创作困境,以及对战争、家庭与艺术的反思。回忆父亲严厉教育时的矛盾心理,志同道合的同事山本嘉次郎去世时的悲痛……

黑泽明毫不掩饰自己的脆弱,他说:“人很难如实地谈论自己”,但这部作品恰恰以近乎自虐的诚实,将人生疮疤化为疗愈他人的良药。

大体说来,我小时候是个爱哭的家伙,所以到了这个学校之后立刻得了“酥糖”这么个绰号。 “酥糖”这个绰号的由来,是因为当时有这么一首歌:

“我家那个“酥糖”啊,
叫人太为难。
他从早直到晚,
两眼泪不干。”

“我不过是不愿示弱于人”

1910年,黑泽明出生于日本东京的一个武士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小时候的他,好像一切都慢半拍,玩抛球游戏时,他接不住球,同学们就故意把球往他身上砸,学校生活并不十分如意。

好在,黑泽明的家庭给予了他不一样的滋养。父亲黑泽勇是军人出身,退伍后在体育学校工作,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让他学剑道,这段经历虽然艰苦,却练就了他武士般的意志。

父亲虽然严厉,却也十分开明。在那个普遍认为看电影会影响子女成长的时代,父亲却主动带着一家人去看电影,认为这有益于子女的教育。这让7岁黑泽明第一次接触到电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电影的种子。

在黑泽明的成长过程中,哥哥黑泽丙午对他的影响也很大。丙午比他大四岁,成绩优异,在黑泽明被同学欺负时,哥哥总会及时出现,一句“小明,来一下”,就能震慑住那些调皮的孩子。

虽然哥哥也经常数落黑泽明,但那往往是为了激发弟弟的男子气概。因此兄弟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然而丙午在27岁那年自杀了,这让黑泽明一家陷入了无尽的黑暗。黑泽明坦言:“哥哥的死让我背负了双倍的人生使命。”

1936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前身),从副导演起步。在恩师山本嘉次郎的提携下,他逐渐展露才华,但早期作品《姿三四郎》因预算超支备受质疑。黑泽明以近乎偏执的坚持回应:“电影是集体创作,但导演必须像将军一样统领战场。”

1950年,《罗生门》横空出世,以多视角叙事解构人性真相,一举夺得威尼斯金狮奖,成为亚洲电影走向世界的里程碑。然而荣耀背后充满艰辛:电影筹拍时遭遇高层阻挠,样片被斥“晦涩难懂”,制片人甚至因此受罚。

他的作品始终关注人性本质。《七武士》探讨阶级与牺牲,《生之欲》叩问生命意义。张艺谋曾感慨:“黑泽明的镜头里,大自然永远是人类永恒的参照。”这种“无边的现实主义”风格影响了伯格曼、科波拉等导演,斯皮尔伯格更是坦言“他教会了我如何用画面思考”。

“当我减去电影,人生大概就成了零。”

在《蛤蟆的油》中,黑泽明以“邻家老头”般的口吻,将生活琐事升华为哲学思考。童年一次洗澡时,他摇晃洗脸盆模拟海浪,母亲非但未责备,反而鼓励他“用想象力填补现实的空白”。这一细节揭示了他创作观的源头:艺术源于对平凡生活的诗意捕捉。

他坦言自己的成功得益于“不示弱的倔强”。拍摄《罗生门》时,他坚持在暴雨中实景拍摄,团队苦不堪言,但最终呈现的雨中决战场面成为影史经典。他亦反思人性的矛盾:在回忆父亲时,既感激其严格教育塑造了自己的韧性,亦惋惜父子间的情感隔阂。

书中更流露对文化交融的深刻理解。黑泽明偏爱中国唐诗,曾想象用镜头诠释《枫桥夜泊》的意境:“残月西沉,寒霜漫天,钟声与渔火交织成永恒的禅意。”这种跨文化的艺术自觉,使他作品中既有武士道的悲壮,又蕴含东方美学的留白。

晚年的黑泽明多次表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诚实。”他拒绝神化自我,反而强调“缺憾是创作的动力”。正如那只揽镜自照的蛤蟆,他剖开内心的丑陋,却用油膏治愈了无数迷失者的灵魂。

在这本自传中,黑泽明以一种镜头式的表达,展示他人生中的记忆碎片,直面自己的懦弱与恐惧。让我知道,哪怕是后来的“电影界的莎士比亚”,也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爱哭男孩而已。

《蛤蟆的油》是一位导演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关于勇气与救赎的生命史诗。在这个人人争当“完美人设”的时代,黑泽明用《蛤蟆的油》给了我们一记暴击:真正的无憾人生,从不是滤镜下的精致表演,而是敢于让镜子照见背后的疮痍。黑泽明用镜头与文字证明:真正的伟大,始于直面自我的卑微。

当你在书页间与那个爱哭的、笨拙的、偏执的黑泽明相遇,终会理解——我们皆是蛤蟆,而真诚是唯一的镜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