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编制和作战序列
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编制和作战序列
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在豫北战役和徐州会战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编和作战序列调整。为支持武汉会战和广州作战,华北方面军几乎抽调了全部主力部队南下,导致其在华北的战略目标未能实现。本文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华北方面军的编制和作战序列变化。
驻蒙军成立和编入华北方面军
1937年11月9日,日军攻陷太原,太原保卫战以失败告终。华北战事暂告一段落,山西正面战场大型会战也基本结束。1937年12月27日,日本陆军省下令,原关东军察哈尔兵团自1938年1月8日编成驻蒙兵团,直属日本天皇裕仁。至1938年7月初,驻蒙兵团改称驻蒙军,司令部设张家口,该军由大本营直辖改为华北方面军直辖。以下是驻蒙军成立初期的作战序列:
驻蒙兵团
- 司令官:莲沼蕃中将
- 参谋长:石本寅三少将
- 辖第26师团:师团长后宫淳中将
第26师团成立于1937年10月,是日本关东军新编师团。成立之初辖第26步兵团,独立步兵第11、12、13联队和搜索队,工兵第26联队,辎重兵第26联队,独立山炮兵第12联队。
徐州会战期间华北方面军编制和作战序列
1938年1月26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下达了“黄河以北平定作战”命令。第14师团、第108师团发动豫北战役。为支持战事,华北方面进行编制和作战序列调整。2月10日,中国驻屯混成旅团改编为中国驻屯兵团,并临时编成独立混成第3、4、5旅团。3月20日均编入华北方面军。当天,第114师团由第10军转隶华北方面军直辖部队。华北方面军兵力大大增强。以下是1938年3月30日经过调整后的华北方面军作战序列:
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
参谋长:冈部直三郎中将
第1军
- 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
- 参谋长:饭田祥二郎少将
- 辖第14师团:师团长土肥原贤二中将
- 辖步兵第27旅团,步兵第28旅团
- 第20师团:师团长川岸文三郎中将
- 辖步兵第39旅团,步兵第40旅团
- 第108师团:师团长下元熊弥中将
- 辖步兵第25旅团:旅团长中野直三少将
- 步兵第104旅团:旅团长苫米地四楼少将
- 第109师团:师团长山冈重厚中将
- 辖步兵第31旅团:旅团长藤谷长英少将
- 步兵第118旅团:旅团长本村省三少将
- 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中将
- 辖步兵第19旅团:旅团长草场辰已少将
- 步兵第30旅团:旅团长篠原次郎少将(1937年8月旅团长为佐佐木到一少将)
军配属部队
- 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旅团长平田健吉少将
- 独立混成第3旅团:旅团长佐佐木到一中将
- 独立混成第4旅团:旅团长河村薰少将
第2军
- 司令官:西尾寿造中将
- 参谋长:铃木率道少将
- 辖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
- 辖步兵第9旅团:旅团长国崎登少将
- 辖步兵第11联队,第41联队
- 步兵第21旅团:坂本顺少将(1937年8月原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
- 辖步兵第21联队,第42联队
- 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中将
- 辖步兵第8旅团:旅团长长濑武平少将
- 辖步兵39,40联队
- 第30旅团:旅团长田鸠荣次郎少将(另有史料称为第33旅团长濑谷启少将)
- 辖步兵第10联队,第63联队
军配属部队
- 野战重炮兵第1旅团等
- 独立混成第5旅团:旅团长秦雅尚中将
- 混成第3旅团:旅团长田村元一少将
- 混成第13旅团:旅团长森田正范少将
- 第114师团:师团长末松茂治中将
- 辖步兵第127旅团:旅团长秋山光三少将
- 步兵第102联队,第66联队
- 步兵第128旅团:旅团长奥保夫少将
- 步兵第115联队,第150联队
- 另辖骑兵第18大队,野炮兵第120联队,工兵第114联队,辎重兵第114联队
- 中国驻屯兵团:团长山下奉文少将(日后马来亚之虎)
- 临时航空兵团
- 兵团长:德川好敏中将
- 辖第1飞行团:团长仪峨徹二少将
- 第3飞行团:团长佐贺忠治少将
注:华北方面军临时航空兵团于同年7月改编为航空兵团。8月2日转隶华中派遣军。
华北方面军支援武汉、广州作战后编制序列
为发动武汉、广州作战,日本大本营决定从华北方面军大举调兵,以增强华中、华南地区作战力量。1938年7月4日,华北方面军第2军转隶华中派遣军。早于6月21日,原中国驻屯兵团编成第27师团,7月15日下令编入第11军。9月中旬,第5师团也编入华南地区的第21军。
至此,华北日军兵力大大缩减,兵力也进一步分散。蒋介石、陈诚、法肯豪森等“诱敌东来”“国军集中武汉地区决战”战略完全达成,再加上武汉会战前“花园口决堤”的巨大牺牲,打破了日本完全占领华北地区的战略意图。以下是1938年10月底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
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
第1军
- 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中将
- 辖第14、第20、第108、第109师团
- 独立混成第3旅团,独立混成第4旅团
据日本战史记载,独立混成旅团由5个独立步兵大队及旅团直属的炮兵队、工兵队、通信队组成,编制定额为4967名。每个独立步兵大队编制定额为810名。从1943年12月10日起,扩编为850人。到了1945年2月1日后定额又增至1549人,独立混成旅团编制定员为8439人。
驻蒙军
- 司令官:莲沼蕃中将
- 辖第26师团,独立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本政多才少将,另有史料称本多政材)
华北方面军直辖部队
- 第21师团,第110师团,第114师团
- 独立混成第5旅团
- 骑兵第1旅团,骑兵第4旅团
1938年8月2日,方面军飞行队成立,编入方面军。
从以上史料可见,华北方面军为支持武汉会战、广州战役。除第2军辖第5师团、第10师团和中国驻屯兵团改编为第27师团全部南下华中、华南战场外。还将方面军最主要战力野战重炮兵第1旅团、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和临时航空兵团南调。为弥补空中力量不足,临时组建方面军飞行队。可见华北方面军是倾巢而出。以至仅剩2个师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为填补兵力,只得从关东军抽调编入1个新编师团(第21师团)、2个骑兵旅团(骑兵第1、第4旅团)。
由此,华北战场压力骤减,彻底分散了华北日军的兵力。华北国军得以在徐州会战、兰封会战后,获得了喘息之机。八路军也趁机向整个华北地区全面扩张。抗战的中心转向了对中国更有利的华中地区。1938年武汉会战,国军浴血奋战4个半月。成功利用长江水道、崇山峻岭、湖泊等天然屏障大量杀伤日军。以伤亡25万以上代价毙伤日军近10万人,加上非战减员计达15万人。
整个武汉会战期间,日军先后投入12个师团,总投入兵力达40万人以上。虽然最终攻陷武汉三镇,但却未能歼灭国军一个完整师,相反第106师团险些在万家岭全军覆没。更重要的是会战结束后,日军已投入中国战场的师团达到26个半,国内仅留1个近卫师团,还准备来华作战。日本兵员已不敷分配,战略进攻势头大大减弱;而日本国内经济、资源也陷入危机,根本无法继续支持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战终于度过了最危险的局面,成功将日本拖入相持阶段。更重要的是,赢得了美、英等国和海外华人、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心。不久广州沦陷,日本威胁到美、英在华南的地盘,美、英开始转向对日强硬,积极援助中国抗战。抗战胜利的天秤开始向中国倾斜。
史料来源
(1)李惠,李昌华,岳思平编《侵华日军序列沿革》,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45,第48页
(2)李惠,李昌华,岳思平编《侵华日军序列沿革》,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46-48页
(3)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1分册第196页
(4)李惠,李昌华,岳思平编《侵华日军序列沿革》,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0页
(5)《党史概要》第3册第1292-12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