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人眼里的万物,浪漫又诗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人眼里的万物,浪漫又诗意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488422

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往往通过诗意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别称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眼中的自然世界,是如何被赋予了浪漫与诗意的。

云的别称

【天公絮】【纤凝】【玉叶】

宋人记载,“云者,山川之气,今秦陇村民称为天公絮。”

明代诗作《琵琶记·中秋望月》中提到纤云:“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全无一点纤凝。”

“玉叶”也比喻云彩,尤指美丽的云彩。南朝梁简文帝《咏云》中有诗句:“玉叶散秋影,金风飘紫烟。”

雨的别称

【银竹】【跳珠】【轻丝】

李白诗云:“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茫茫雨柱如千万支银竹利箭从天而降,尤指大雨。

“跳珠”是溅起的水珠或雨珠,苏轼曾有“白雨跳珠乱入船”之句,又有“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的感慨。

周邦彦《少年游》中写道:“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轻丝”,比喻轻柔如细丝的小雨,也有人将它解读为谐音的“情思”,一切景语皆情语。

闪电的别称

【天笑】【金蛇】【列缺】

古人称不下雨而有闪电为“天笑”。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诗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列缺”细品来,就很形象了,电光闪射之处,犹如云天间裂开了一个缺口。

而关于“金蛇”,作家梁晓声这样写:“骤然间一道闪电如金蛇狂舞赤龙飞腾三爪两爪撕碎雨夜之泼墨般玄空,咔嚓嚓一个大霹雳惊天动地镇鬼骇神,红彤彤一团巨雷火滚击而下,眼睁睁街两旁几株粗壮的老柳腰折倾倒……”

雷的别称

【天鼓】【霆霓】【霹雳】

晋·葛洪《抱朴子》中记载:“雷,天之鼓也。”天鼓,见字闻声,读来也是很“刺耳”了。

《尔雅·释天》记:“疾雷为霆霓。”晋·郭璞注:“雷之急激者谓霹雳。”

虹的别称

【天弓】【帝弓】【虹霓】

宋人记载:“天弓,即虹也,又谓之帝弓。”

虹霓,见于古诗“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也广传于朦胧诗《致橡树》,“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霜的别称

【青女】

青女,传说中司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李商隐《霜月》中有诗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是指霜气与月色相激射。

雪的别称

【寒酥】【琼芳】【银粟】

【玉蝶】【六出】

雪的别称,如其本身形态,纷飞迷人:

寒酥,“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酥未肯消。”(明·徐渭)

琼芳,“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唐·李贺)

银粟,“独往独来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宋·杨万里)

玉蝶,“化工何处万剪刀,剪出玉蝶满空舞。”(清·赵翼)

六出,“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唐·元稹)

露的别称

【真珠】

白居易诗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暮春三月,牡丹盛开时节,花间含有一颗颗珍珠似的露水,映出唐朝儿女娇憨天真之态。

雾的别称

【山巾子】【迷空步障】【岚烟】

唐人包贺诗:“雾是山巾子,船为水靸鞋。”雾在山上,看起来像山之头巾,故名。

《清嘉录》记:《清异录》谓雾曰“迷空步障”。吾乡谓雾曰“迷路”,谓雾重,迷不得路径也。

岚烟,山中雾气,有“风桂落寒子,岚烟凝夕阴”“冬温霜气薄,日暮岚烟重”之句。

光的别称

【扶光】【晨曦】

【夕照】【春晖】

“扶”为扶桑,传说中东海的神木,生在日出的地方,“扶光”则代指旭日之光。

四季轮转,昼夜交替,光亦有自己的雅称。清晨的阳光,叫“晨曦”;傍晚的阳光,叫“夕照”。

春天的阳光,叫“春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形容慈母之恩像春季里温暖的阳光。

风的别称

【和风】【薰风】【金风】

【朔风】【花信风】

“和风”,春天的风,“丽日催迟景,和风扇早春。”(唐·蒋防)

“薰风”,夏天的风,“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宋·苏轼)

“金风”,秋天的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宋·秦观)

“朔风”,冬天的风,“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宋·陆游)

“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自小寒至谷雨,八个节气共计二十四候,每一候(每五日)一时令花开,二十四候代表着二十四种花期。刚过去的春分的花信风正是,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你那里海棠开了吗?

写在最后

或许,第一个把雨唤作雨,

把云唤作云,把风唤作风的人,

已经不可考了,

但是他们赋予的如诗如画如乐的名字

流传了下来,

当我们叫出这些名字时,

感受到的是一如既往的妥帖,

还有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当我们迎向那缕风,接住那场雨时,

或许就能想见——

古人是以何种心情和姿态,

来欣赏那缕风那场雨的。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