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散曲线,色散系数越大越好吗,色散关系是如何得到的
色散曲线,色散系数越大越好吗,色散关系是如何得到的
色散是物质的折射率随入射光波长的变化而不同的现象。折射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称为色散关系。
色散曲线
应用色散关系曲线可以做的工作概括起来有3个方面,第一,如果测出色光对物质的折射率,由式可计算该色光的波长,从而计算普朗克常数的数值;第二,由该物质的色散关系曲线,可以推知制作该物质的材料;第三,由色散关系曲线可以估计未知波长的折射率。
三棱镜色散率曲线
色散系数越大越好吗
阿贝数(色散系数)是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发明的物理学数,也称“V-数”,用来衡量介质的光线色散程度。阿贝数n表示透明物质色散能力的反比例指数,是对控制光谱的材料能力的一种测量,数值越小色散现象越厉害。眼用光学镜片材料的阿贝数一般在30到60之间。阿贝数越高,戴眼镜者越不容易察觉到镜片周边产生的色散现象(横向色差)。同时阿贝数还可以用于计算轴向色差和横向色差。
通俗来讲,就是衡量镜片成像质量,色散系数越高,镜片成像越清晰。一般而言,折射率越高,色散程度越大(即色散系数越低),从镜片外面看,有一圈圈五彩轮廓。若想在提高折射率的同时减少色散程度,则需要投入相应的科研力量。
阿贝数有关的就是折射率。同一品牌,折射率越高的镜片,阿贝数往往就越小,色散也就越高,所以镜片,不一定非要越薄越好,同时也要考虑阿贝数。
色散关系是如何得到的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时,会受到介质的影响而产生色散现象,即光的速度和频率有关。光的速度有两种不同的定义,一种是相速度,一种是群速度。
相速度和群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示:
$$
v_g = v_p - \frac{\omega}{k} \frac{dv_p}{d\omega}
$$
其中,$v_p$是相速度,$v_g$是群速度,$\omega$是光的角频率,$k$是光的波数。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光的频率和波数之间是线性关系,即$\omega=ak+b$,那么相速度和群速度就相等。这种情况在真空中就成立,因为真空中光的折射率是常数,所以光在真空中没有色散现象。
但是,在有色散的介质中,光的频率和波数之间就不一定是线性关系了,这时候相速度和群速度就会有差别。根据不同介质的色散特性,我们可以将介质分为正常色散介质和反常色散介质。
正常色散介质是指随着光的频率增加,折射率也增加的介质。在这种介质中,高频光比低频光传播得慢,所以波数随着频率增加而增加。这时候,我们可以得到:
$$
v_g < v_p
$$
也就是说,在正常色散介质中,相速度大于群速度。
反常色散介质则相反,随着光的频率增加,折射率反而减小。在这种介质中,高频光比低频光传播得快,所以波数随着频率增加而减小。这时候,我们可以得到:
$$
v_g > v_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