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803课:古时候,诸侯死了为啥叫“薨”?
《说文解字》第803课:古时候,诸侯死了为啥叫“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系统性文字学著作,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说文解字》的第803课,共同探讨"死"部的三个属字——"薨"、"薧"、"[死次]",揭示这些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
薨:诸侯之死的象征
"薨"字读作hōng,《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公侯[歹卒]也。从死,瞢省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本义特指诸侯的死亡。
(诸侯之死叫薨)
在周代,不同身份的人去世有着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称谓体系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关于这些称谓,刘盼遂先生从声训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天子死称"崩",声如山崩而震天下;诸侯死曰"薨",其声小于崩;大夫死曰"不禄",声如石头投入水中之声;庶民死曰"死"(音澌),声如烧红的铁放进水中而澌的一声就灭熄了。
"薨"在古汉语中常用作象声词,形容各种声音。例如,《诗·大雅·緜》中的"捄之陾陾,度之薨薨",描绘的是填土筑墙的声音;《诗·齐风·鸡鸣》中的"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形容的是虫子群飞的声音。
(版筑之法筑墙)
用"薨"声来形容诸侯之死,虽声音大小不如天子之死的"崩",但其声音仍然是巨大的,并且影响也较为深远。《论语·宪问》记载:"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描述了国君去世后朝廷的应对之策。《韩非子·和氏》中则记载了"武王薨,文王即位"的历史事件。
后来,"薨"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指称高级官员的死亡,如《汉书·孔光传》中记载的"及霸薨,上素服临吊者再",还用于指地位尊崇的人的死亡,如《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中提到的"老太妃已薨"。唐代时,"薨"专门用来指称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亡。
薨的小篆写法如图:
(薨的小篆写法)
薧:墓地与干制食品的象征
"薧"字有两个读音:
- 读作hāo时,意为墓地。《玉篇·死部》解释为"薧,薨里,黄泉也。死人里也。"在古籍中,"薧里"一词即指墓地。
(墓地)
- 读作kǎo时,意指干的食品或干枯。《礼记·内则》记载:"堇荁枌榆免薧,滫瀡以滑之。"描述的是将干燥的植物浸泡在粉芡汤中使其柔滑的过程。《集韵·号韵》则解释为"薧,枯也。"
(干的调味品)
薧的小篆写法如图:
(薧的小篆写法)
[死次]:复苏与病痛的象征
"[死次]"字有两个读音:
- 读作zì时,意为复苏或复活。《说文》解释为"战见血曰伤,乱或为惽,死而复生为[死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为"谓之[死次]者,次于死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则指出"苏、[死次]双声",并引用《左传》"六日而苏"的例子。清代王闓运在《与曾侍郎言兵事书》中也使用了这个字。
(复苏)
- 读作sì时,意指病痛。《广雅·释诂一》解释为"[死次],病也。"
[死次]的小篆写法如图:
([死次]的小篆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