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让人又爱又恨的折耳根,究竟什么来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让人又爱又恨的折耳根,究竟什么来历?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01A05V5C00

2020年4月,贵州一家乳业企业发起了一项产品投票活动,计划推出折耳根酸奶、洋芋酸奶、辣椒酸奶三款新产品。令人惊讶的是,折耳根酸奶以高达80%的票数成为最受期待的产品。随后,企业迅速响应推出了这款创新产品,贵州本地消费者纷纷尝鲜,甚至有视频博主进行了详细测评,称赞其创意独特。

作为西南地区的特色食材,折耳根的“跨界”尝试远不止酸奶。从油炸折耳根条、折耳根方便面到折耳根薯片,再到折耳根美式咖啡,这种食材在西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创新应用。然而,走出西南,折耳根的受欢迎程度便迅速下降。在广东和福建,它只是草茶或汤料中的配角;而到了长江以北,折耳根则被视为“黑暗料理”,与北京豆汁儿、崂山白花蛇草水、毛鸡蛋等地方特色食品一样,成为猎奇者的探索对象。

作家汪曾祺曾直言不讳地表示,折耳根是他唯一无法接受的食材。他描述道:“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不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

为何折耳根在不同地区的人群中评价如此悬殊?它的独特味道究竟从何而来?折耳根仅仅是美味的野菜吗?

折耳根的植物学特征

折耳根(Houttuynia cordata)是三白草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我国的本土物种,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的区域。它的根系发达,蔓生的茎容易伏地生长,叶子呈心形,类似番薯叶。折耳根生命力顽强,潮湿阴凉的环境如林下湿地或山涧附近,都是其理想的生长场所。

除了常见的折耳根外,在四川峨眉山区域还分布着一种峨眉蕺菜(Houttuynia emeiensis),其习性和特点与折耳根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全身均为绿色,不会出现紫色的茎叶。

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

折耳根的另一个名字“鱼腥草”形象地描述了其独特的气味。这种植物在古代就有明确记载,东汉时期被称为“岑草”或“蕺(jí)”。在浙江地区,食用折耳根的习俗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为复国卧薪尝胆,甚至为夫差尝粪诊病,导致口中异味。为避免勾践尴尬,相国范蠡命令大臣们采食折耳根,以集体的异味稀释个人的异味。因此,绍兴市有一座小山被称为“蕺山”,相传就是当时大臣们采集折耳根的地方。

两汉时期,气候相对温暖,黄河流域也有折耳根的分布。河南汝州的折耳根甚至作为贡品进献皇帝。魏晋时期,折耳根的记载更为丰富,涉及范围更广。《齐民要术》中就有“蕺葅法”的记载,说明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某些地方仍然食用折耳根。西晋《风土记》中提到“蜀人所谓蒩香也”,表明四川人对折耳根的喜爱由来已久。当时已有生食、酿制酱菜、制作饮料等多种吃法。

宋代以后,随着气温回落,折耳根逐渐退出蔬菜行列,主要作为动物饲料或饥荒时的保命野菜,或作为草药使用。明清时期,不仅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医书也有折耳根入药的记载。在日本传统医学中,折耳根被称为“十药”,意为有十种草药的功能。

唯一的例外是西南地区,这里保留了“上古遗风”。汉人及当地苗族、侗族、傣族等民族都将折耳根作为日常食材,创造出凉拌、蘸水、火锅等多种特色吃法。

独特气味的科学解释

折耳根的独特气味源于其富含的多种醛类物质,其中鱼腥草素的气味最为浓郁。人们对折耳根的接受程度不仅与食材熟悉度有关,还与基因相关。人体内的OR6A2嗅觉基因决定了对醛类化学成分的敏感程度。携带此基因的人会敏锐捕捉到醛类物质,因此可能对鱼腥草素极为敏感而拒绝折耳根。

安全性争议

关于折耳根的另一个争议是其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这是马兜铃酸的中间代谢产物。马兜铃酸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义为致癌物。然而,科学界尚未明确发现折耳根可能诱发中毒的病例,且其含量很低,这或许能让很多人安心食用。

汪曾祺与折耳根的故事也颇具意味:虽然他最初吐槽过折耳根,但因家人喜爱,最终还是接受了这种食材。正如他在书中所写:“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如今,园艺界也培育出了花叶的折耳根品种,不仅可食用,本身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参考资料:

[1] 缪存明.鱼腥草的利用价值及人工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果菜, 2008(06):10-11.DOI:10.3969/j.issn.1008-1038.2008.06.009.

[2] 杨云荃.鱼腥草文献考证及其食物角色的历史变迁[J].农业考古, 2019(4):8.

[3] 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J].民俗研究, 2023(4):69-79.

[4] 流沙河.书鱼知小[M].北京联合出版社,2020.

[5] 云辟谣丨含致癌物诱发肾病、肝癌?折耳根:这个锅我不背. https://scpiyao.org.cn/news/NzAwNjE5OA==

[6] “挑衅折耳根的北方人,已经进医院了”.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748814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