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修斯之船: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哲学悖论
忒修斯之船: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哲学悖论
导读:忒修斯之船是西方哲学中一个著名的悖论,探讨了“同一性”的问题。本文通过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结合现代游戏案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在身份认同中的作用。
什么是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亦称忒修斯悖论,是一个很有名的思想实验,也是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时代的希腊作家、哲学家普鲁塔克提出了这个问题。
在神话中,创立了雅典的雅典之王“忒修斯”,他勇闯克里岛上的大迷宫,单枪匹马的穿越迷宫,并且干翻了传说中的牛头人米诺陶诺斯。在大胜后,忒修斯乘船而归,为了纪念这位传说君王,雅典人在千年内不停维护着忒修斯乘坐过的船,然后每年都使用他的船完成他所走过的路以表纪念。
而在航行过程中,忒修斯之船饱经风吹雨打,为了保存这艘船,雅典人在船身稍有损坏之后,就会利用一模一样的材料去重新修复这艘船,在不断的维护中,最开始的忒修斯之船的老材料已经全部被新材料替换,那么,这艘全新的忒修斯之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英雄舰船吗?
身份认同的哲学思考
如果把这个故事套用在人类身上,就演变出了一个有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假设如今的我21岁,从16岁到21岁的五年光阴中,我的思想变得成熟、身躯变得高大,那么21岁的我和16岁的我,还是同一个我吗?
可能这么说会有点不太能理解,我们拿游戏举例。《黑神话:悟空》中,天命人一路上的目标都是为了收集美猴王孙悟空的六根,假设我们已经击败了杨戬,拿回了“意”根。那么在击败大圣残躯,集齐一切后,我们操控的角色到底是孙悟空还是天命人?
而这个“身份认同”的故事所引发出的问题就是,究竟是虚无缥缈的精神是该物质的代表,还是物理意义上的组成部分是他的代表。
一定要注意的是,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这是一个悖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只要换了一块船板就不是原来的船了,有的人认为即使所有的船板全部都换了一遍那也是原来的船。
定义与客观存在度
这里就要牵扯到“定义”,实际上,忒修斯之船作为一个思想实验的根本就是考验人们对于“船”本身的定义。比如说,如果我把忒修斯乘坐的船定义为“那一艘完成伟大航行的船”,那么它的结构在完成伟大航行的瞬间就确定了,即使换掉1%也不能称之为忒修斯之船,只能称作“99%的忒修斯之船+1%其他材料”。如果我把它定义为“曾属于忒修斯的船”则同理;
但是,如果我把这艘经历数次变革的船定义为“人们为纪念而保存的船”,那么即使换掉100%也依然是人们为纪念保存的船。这就好比“滕王阁”和“黄鹤楼”,这两个在语文课本上多次登场的古老建筑实际上都已经经历数次翻修,那么人们对它的定义便成为了它们的根本。
如果我假设,我定义的是“语文课本上的滕王阁”,那么历经数次翻修的它,恐怕就会被大多数认为并非是滕王阁。而我把它定义为“人们为纪念而翻修的滕王阁”,那么无论多少铅华洗涤和岁月摧残,现在的滕王阁就是滕王阁。
以人来举例的话,就是“灵魂”,假设我现在有两个身体,两个身体的面目、性别完全不同,那么我对我灵魂的定义就是我选择身份的标准。
但上述的定义是完全“主观”的定义,如果来到“客观”定义,结果会不会有不同?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客观存在度量化。即,假设500人一开始就认为最初忒修斯之船是存在的,那么最初,这个忒修斯之船的客观存在度就是500.而换完了之后,采集这500人的答案,发现只有300人认为这个船依然存在,那么换完零件之后,他的客观存在度就成了300。
其实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忒修斯之船本体是否有能证明其特殊性的标志,传说的忒修斯之船的标志就是“忒修斯”;滕王阁的标志就是“滕王阁”;而类比为人,人在失去灵魂(意识与思维)的那一刻而正式失去了自己的特殊性。
如果我们假设的那个“忒修斯之船”没有这种关键的部件,那么这个悖论就无法成立并运行。
忒修斯之船悖论之所以有趣,真正的答案并不在结论,而在思考的过程。
思考题
开始的时候我以《黑神话悟空》举例,那么在看完这篇文章后,你对最终集齐六根的天命人的定义是什么?你认为集齐六根的天命人是孙悟空,还是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