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性子软的人,一定要狠狠读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性子软的人,一定要狠狠读历史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有这样一句话令人深思:“在由强者书写的历史中,历来没有眼泪的位置。”纵观古今,这句话确实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软弱胆怯的人,往往到死都一无所成,最终只会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那些名留青史的人物,无一不是内心彪悍、行事果决的狠人。
1. 做事优柔寡断,学学朱元璋
有人曾将朱元璋的人生经历绘制成图:
从一个小小的放牛娃,到主宰天下的君主,朱元璋的一生堪称传奇。然而,在成为皇帝之前的40年里,他经历了无数次艰险的处境。而他之所以能一直撑下去,靠的是一股“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信念。
书中提到,朱元璋称帝之前,有两个劲敌——陈友谅和张士诚。三人各自占据一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彼时两人强势联合进攻,吓得朱元璋军内人心惶惶。有人主张投降,有人建议弃城逃跑,还有人主张拼死一战,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朱元璋迅速复盘了一下局势:敌人虽强,但尚可以拼死一搏,可一旦投降,就得滚回老家,一辈子当和尚。前怕狼后怕虎,还怎么混出名堂?
想清楚之后,他马上作了定夺。他在军中下了一条死令:“谁敢再提投降和弃城之事,必杀无赦!”
后来,朱元璋巧用计谋,成功分化了敌人的联盟,并把他们逐个击破。经此一举,朱元璋在民间再无敌手,一路直逼元都,最终拿下了江山。
如果不是当初的果决,也不会有他后来的成功。《史记》中有一句话:“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很多人做事畏手畏脚,左右摇摆,把时间都浪费在空想上面。到头来只会一无所成,泯然于众。而真正的强者,往往性格果决。他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愿意为之全力以赴。也只有这样的人,能够扫清前行路上的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迈向成功。
2. 心肠太软,就看看张居正
据统计,明朝270多年的历史中,共有139名宰相,其中不乏贤人能士,但只有一人被后人誉为“救世宰相”。这个人就是张居正。
而张居正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大的成绩,离不开他的铁腕手段。书里指出,万历皇帝登基初年,明朝政治黑暗,赋税沉重,社会积弊久矣。为了挽救时局,张居正上任后便开启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就是“考成法”。考成法相当于现在企业实行的KPI制度,各级官员们只要政绩不达标,就会被贬职减俸。此法一出,官场里各种歪门邪道无所遁形。大臣们惨叫连天,纷纷上书参奏张居正。但这一切都被张居正以暴力手段压下了,反对他的人非死即伤,下场惨烈。
为了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他不惜背负骂名,也要将新制度实施下去。最终,在张居正的努力下,国家颓势一度扭转,大明王朝得以多延续了几十年的寿命。
政治家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要知道,没有什么比伟大事业更需要运用心狠手辣的了。”不论时局如何变幻,弱肉强食都是社会唯一的丛林法则。谁的实力强,谁就有话语权;谁的手段硬,谁就能赢得博弈。而心太软的人,只能任人欺凌。人这一辈子,还是要有点攻击性。敢于亮出自己的獠牙,我们才能应付各路妖魔鬼怪,一路披荆斩棘,干出一番成绩。
3. 习惯认命,就看看朱棣
当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讲述过朱棣的身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孩子,谋略过人,然而由于其母亲身份低微,从来就不受父亲重视。当太子朱标入主东宫、养尊处优,被名士教导的时候,他只能在军营里长大,整天和兵痞混在一起。爹不疼、娘无势,随便一个小兵都能笑话自己。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朱棣早就知道了,想要什么,一定要靠自己争取。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儿子朱标早逝,皇位就落到了其孙子朱允炆头上。眼看着年轻的侄子继位,朱棣再也不愿隐忍。他偏要搏上一把,改变自己的命运。朱棣先是从北平揭竿而起,以“清君侧”为由挥师南下,一边攻城掠寨,一边扩充军队。仅仅花了4年,就攻下皇都,夺取了皇位。
成功称帝后,朱棣也没有懈怠。他励精图治,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维系了边疆的稳定。在古人的观念里,“篡位”本来是大逆不道的恶行。但凭着这些利民的功绩,朱棣成功改写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老话说得好:“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人和人最大的差距不在出身,也不在地位,而是看他成事的渴望有多强。不争不抢、事事谦让的人,往往活得最平庸。因为再好的机会放在面前,他也抓不住。命运会垂青的,永远是那些有野心、够主动的人。该出手时就出手,该争取时不后退,我们才能大展拳脚,为自己博得一个精彩的未来。
4. 遇事易妥协,就看看于谦
你可能不了解于谦这个人,但你一定听过他写的这两句诗:“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那个黑暗险恶的朝堂,于谦绝对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忠臣。据《明朝那些事儿》记载,明代官员俸禄极其低,贪腐现象屡见不鲜。为官者大多忙着收受贿赂,吃喝享乐。于谦却不愿意同流合污,既不接受上下级的“礼品往来”,也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然而,当浑浊成为常态,清白就成了一种罪。上任不久后,他就受到同僚排挤,被诬陷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官位也掉了一级。经此重击,于谦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越挫越勇。任凭世道如何污浊,他都要守住初心,还人间一个清白与公正。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体察民情,兴修水利,亲自审查冤案,干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实事。后来国家危难之际,贪官污吏纷纷四散而逃,也只有于谦挺身而出,力挽大厦于将倾。正因如此,百姓们都称他为“于青天”,在他死后还自发修建了专祠祭祀。
古语云:人有志,竹有节。一个人如果丢了骨气,没了主见,人生也会溃败如泥。而真正的强者,绝不会轻易屈服于大流。他抵得住别人的威逼利诱,也扛得住外界的压力。这样的人,自有一身正气作盔甲,针扎不穿,水泼不进,一生活得坦荡自在。
5. 太在乎别人看法,学学徐霞客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作者讲述的人物,大多是政绩杰出的文臣武将。但他在书的最后,为徐霞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因徐霞客,活成了特立独行的典范。在那个功名至上的年代,多少人挤破了头也要出人头地,名留青史。但徐霞客不想。他觉得十几年寒窗苦读太辛苦,即使做了官,也要经受尔虞我诈与朝堂党争,一辈子被禁锢。与其如此,不如踏山涉水游历人间,得个清闲自在。
周围人听说了他的想法,都觉得他疯了,放着大好年华不去科考,四处游荡像什么话?对于这些非议,徐霞客毫不在意。20岁时,他背上挎包,带上干粮就出发了。一路上风餐露宿,艰险无数。他碰到过险峻的山崖,也遇到过打劫的强盗、宰人的店家,多次险些丧命。但这些困难,都无法冲淡内心的兴奋。
后来二十多年,他登顶了所有的名山大川,游历过几乎所有的江河湖泊。大明十三省,徐霞客几乎全部走遍。在游历的途中,他还写了二百多万字的笔记。这本笔记,就是后来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的《徐霞客游记》。
当年明月在书中指出,他之所以写徐霞客,是要送给人们一个忠告: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而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一个人的痛苦,往往源于未找到自己。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所以每一天都会变得煎熬无比。而当你选择了真正热爱的事情,所有的困难都将不足为惧。人生苦短,怎么舒心怎么来。别让不相干的人影响你的情绪,你只管走好自己的路,做好眼前的事。遵从自己的内心,这一生才不算白活。
有人说,读历史有三个境界:第一层,长见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第二层,通人性,看懂谋略和博弈;而第三层,就是悟人生,把古人的经验作为前车之鉴,为己所用,活出更好的人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愿你也能改掉自己的软性子。从今以后,不自怜,不哀叹,不内耗。当内心足够强大,你就能承受住外界的流言蜚语,也能经受住命运的百般刁难,完美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