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探索的困境:资金与技术双重挑战
深海探索的困境:资金与技术双重挑战
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太空探索的进步,却很少听到深海探测的消息?地球表面最广阔的是海洋,然而人类探索的区域却仅占其总面积的20%。根据科学家的估计,我们至今只发现了地球上约14%的物种。剩下的大部分未被发现的生物很可能就隐藏在深海之中。
尽管大海看似冰冷、空旷且充满危险,但它却是人类深入了解地球的关键所在。那里可能存在着数百万种尚未被发现的生物,它们的存在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对生物学和进化论的理解。
众所周知,蓝鲸是已知最大的海洋动物,但即使如此,我们对它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更深层次水域中的生物更是知之甚少。对于已经适应了极端环境并在深海中生存下来的生物来说,人类几乎一无所知。
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深海生物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庞大。1997年,当海洋学家们在深海中捕捉到一声“啵”时,引发了无数猜测。有人推测这是某种巨大生物移动时发出的声音,也有人认为这是冰块移动造成的声响。然而,真相至今仍是个谜。这并不是说海洋里真的存在怪物,而是因为我们对海洋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例如,绘制海底地图需要使用声纳技术,这是一个极其耗时且复杂的过程。虽然宇宙浩瀚无垠,但相比之下,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反而比对海洋更多。为了研究外太空,人类投入了大量资源绘制了月球、火星及金星等地的表面地图。那么为什么不能同样对待海洋呢?事实上,创建详细的海底地形图需要利用先进的声纳设备,这一工作既缓慢又困难重重。
直到最近在寻找失踪航班MH370期间,才首次采用特别先进的声纳技术揭示了深海地质特征。这意味着要再次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往往需要发生重大事件才能引起足够重视。
另一个障碍则是资金短缺。以美国为例,相较于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负责海洋研究的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在财政预算上显得捉襟见肘。具体来说,2018年NOAA的预算约为60亿美元,而同期NASA的预算超过了200亿美元。这种巨大的财务差距限制了对海洋的研究能力。
据估算,完成整个海洋声纳地图的成本相当于一次完整的火星任务开销——大约30亿美元。遗憾的是,公众似乎并不愿意为此投入如此巨额的资金。目前,大多数水下测绘工作实际上是由私营石油公司承担的,他们在勘探新油田时会顺便进行一些基础测量。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因为钻探活动可能会给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除了资金不足以及缺乏兴趣之外,执行深海任务还面临着其他挑战,特别是来自深度带来的压力。根据NASA的数据,在某些地方,海水的压力可以达到陆地上的一千倍,相当于一个人要承受50架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重量。不过,这仅仅是极端情况;平均而言,海洋深度约为3.7公里,尽管条件依然十分恶劣,但相对安全得多。
因此有人提出,建立水下城市或许比殖民火星更为现实可行。如果未来有一天人类能够大规模迁移至水中生活,这将为我们争取更多时间重新审视当前的生活方式,并促使我们更加关注海洋保护及塑料污染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