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忮不求”的光明境界与“勿忘勿助”的涵养功夫
“不忮不求”的光明境界与“勿忘勿助”的涵养功夫
“不忮不求”是一种光明的境界,“勿忘勿助”则是一种高深的涵养功夫。
一个人内心坦荡,不嫉恨不贪求,由此可知他的心境是多么光明。在涵养的工夫上,既不要忘记聚集道义以培养浩然正气,也不要因为正气不充足,就想要尽办法帮助它生长。
“不忮不求”是一种笃定平稳的心态。孔子曾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狐貂皮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觉耻辱的人,大概只有仲由了吧?《诗经》上说:‘不嫉恨,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呢?’”子路听后,便总是念诵这两句诗。孔子说:“这是当行之道,又怎么值得沾沾自喜呢?”
子路终身诵之,这里有一个学生对老师教导的修持,又有老师对其认可的沾沾自喜。孔子的这句“是道也,何足以臧?”是对子路沾沾自喜的提醒,这种提醒就是“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功夫”。
“勿忘勿助”是修身的精微工夫,无过无不及。所持的是中道,发而皆中节,行而自中道。这其中的关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勿忘勿助”是养气法,养浩然之气。
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必有事焉,我们要守住那个东西,守住道心,守住这个“仁义礼智信”之端,念兹在兹,这也是正念,保持清醒明觉的正念。此心,光明。
成人之教,就是心中有所守,有所守,才能知止、静定。“心勿忘,勿助长也”,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二六时中,无过无不及,此心清静、光明,念兹在兹,打成一片。
那么,在做事、成事上,要顺其自然。就像种庄稼,既不能完全不管,又不能急躁地揠苗助长,用心而不用力,顺自然之规律而少人为妄为,这就是涵养。
吾心光明,则明成人之道。勿忘勿助,则知成事之法。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