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演贝的偶像们,原声了吗?
被骂演贝的偶像们,原声了吗?
上周,因《流水迢迢》中任嘉伦再次使用配音而引发热议,这不禁让人思考:如果市场上短时间内就是这些开不了口的演员,继续用配音,观众舒坦点,但他们很可能也因此吸粉固粉,地位稳固;真的用原声,能暴露短板,也许能加速迭代,但观众饱受折磨。你们选哪个?
近年来,不少偶像演员在被迫使用原声配音后,观众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狠狠批评“演贝”(演员配音),到被诸位原声雷到,“实在不行你就上配音吧别折磨自己折磨我”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
让我们先来盘点那些曾依赖配音演员吸粉又在市场压力下被迫使用了原声的偶像演员,看看他们的原声表现与市场反响如何,然后进一步聊聊配音这个行业顽疾。
两三年的原声变化
这两三年里,到底谁在观众吐槽“演贝”的压力下,开始大量使用原声了呢?
任嘉伦
此前他成名和爆火的作品都是由知名配音演员张杰配音,一度被嘲为“张杰脸替”。他的原声之旅从都市剧《乌鸦小姐与蜥蜴先生》开始,接着《一生一世》《暮色心约》《请君》和《烈焰》都是原声,只有与迪丽热巴的《与君初相识》双双配音。
而观众对他原声的反馈却是相当负面,任嘉伦的声音条件很一般,发音有一种莫名的“含痰感”,台词有气无力,听起来很不舒适。也许是因为被嘲狠了,也许是因为这几年的剧里只有配音的《与君初相识》播得最好,到《流水迢迢》时他又用回配音,只不过这一次是边江,反让熟悉了任嘉伦脸+张杰声音的观众有些不适应。
成毅
前欢瑞一哥离开,如今的欢瑞一哥成毅,也经历了从配音到原声的过程。《琉璃》配音还曾引发男女主粉丝互撕的风波,此后《沉香如屑》《与君歌》也都是张杰配音,(再加一个李易峰,实际上阿杰的脸替是流水的欢瑞一哥吧)。他用原声大概是从《底线》开始,此后《莲花楼》亦是原声,都市剧《南风知我意》反而是配音。
他的原声湖南口音浓重,前后鼻音和平卷舌都不清晰,ln等易混淆声母不太分明,说台词时不打开口腔,声音从牙缝里往外挤。在《底线》里尚能靠“湖南本地法院带湖南口音挽尊,在《莲花楼》这部古装剧里就状况不断,“玉秋栓(霜)”“完(王)娘子”“展(掌)门”……是今天提到所有的偶像演员里唯二原声爆梗出圈的选手。
嘲归嘲,流量登顶的他粉丝数量和战斗力都很强,有粉丝对他原声全方位无死角的吹捧,这台词大抵是不会进步的。
王鹤棣
配音的《苍兰诀》爆火后,他一部客串《今日宜加油》、一部主演《以爱为营》两部都市剧用了原声,后者的川渝口音在霸总的角色上引发了群嘲。他的口音还不至于如成毅般明显读错音而造梗出圈,但在偶像剧中显然非常妨碍苏感。《大奉打更人》几版预告还是原声,感觉口音没啥起色。
许凯
这位顽固“演贝”许凯,也在这两年“开口”了!虽然期间他的几部古偶男频剧《雪鹰领主》《迷航昆仑墟》《乐游原》《祈今朝》仍一律用配音,但好歹三部现偶《爱的二八定律》《承欢记》《你比星光美丽》终于开始原声。
但他原声的问题也一点不比上面几位少。口音有但不还算致命,发声也同样打不开口腔,最要命断句和口气都很不像正常人,时不时棒读感明显,在凹霸总范儿时尤为明显。
肖战
配音的《陈情令》大火后他就开始原声了,他发音吐字相对标准,问题是永远像朗读课文,说台词根本无法松弛下来。
龚俊
去年播出的现偶剧《我要逆风去》是他第二次原声出演,试毒时形容他“唇舌齿都像是刚买回来的,开封绝不超过一天”,结果弃剧太早错过了他后续更“精彩”的台词表现——在年底盘点时以“打字机式台词”出圈的那段。
当然也有不少开始使用原声的女偶像演员台词存在严重问题。比如在《梦海》里和肖战对着棒读的李沁,其台词之拉胯,在《请君》《追风者》和两部《庆余年》里都暴露无遗。
不过整体而言,女演员在原声台词方面的基本盘要普遍好于男演员,可偏偏这两年在配音还是原声上闹出最大风波的,也是她们。
赵丽颖
刚拿下飞天视后的赵丽颖在今年热播的古偶仙侠剧《与凤行》里用回配音演员,本身就容易引发争议,毕竟她几部转型之作《谁是凶手》《幸福到万家》《风吹半夏》都是原声演出,一部《与凤行》从戏路到配音都走回头路很让人不解。
但更引起轩然大波的,是她在《与凤行》发布会上的那句回应——“尝试了很多风格,做了很多设计,但还是选择了让大家更适应的声音带入角色”——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观众用了两三年时间吐槽、批判、给压力,终于逼得不少偶像演员用原声、练原声,最终都抵不上一句“为了整体效果更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信你看,接下来的《狐妖小红娘》杨幂也在几年原声后又用回配音,粉丝辩解的话术几乎逐字复制了这个说法。大家集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以阴暗心理去揣测已经摆出转型架势的二位85花:有刷奖希望的正剧那自然是要用原声的,起码做出一个好好演戏的姿态来。至于不可能入围的古偶嘛,还是用更利于角色苏感的配音才更容易拿个好播出成绩,以巩固自己偶像剧市场地位,只不过前者成功后者失败了而已。
想来大家都心知肚明:偶像剧想要苏想要爆想要CP感十足,一把好声和及格以上的台词功底有多重要。
探讨这几年偶像演员的原声与配音问题,以上盘点显然无法穷举,只能挑名气大、问题突出或有出圈事件的做例子,如有遗漏,欢迎大家在留言里补充。
再聊聊原声配音
回到文首的问题。三四年来无数偶像演员的原声尝试分明告诉我们,ta们原声台词是真、不、行。且在畸形的业界生态下,ta们可以一边不行,一边不进步,一边又不会没戏拍,甚至可以靠粉丝的战斗力和天价营销费用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营造出一片“台词很行”的虚假繁荣。
那么,观众到底是应该继续鼓励甚至逼迫诸位用原声,还是放弃彼此折磨接受配音呢?
接近四年前,有人就深入地阐释过习惯依赖配音演员的危害,也旗帜鲜明地表达过自己的态度:
“如果一个演员只有用配音才能让观众下咽,错了的是这个演员和选择ta的剧组。如果大量演员只有用配音才能让观众下咽,错了的是这个行业,和纵容了这个行业的受众。资本逐利是本性,所以想吃什么,你要自己喊出声来;不想吃什么,你也要自己狠狠吐在地上。观众有底线,行业才有良心。”
持续嘲笑演贝,持续施加压力,持续嫌弃及格水平线下的台词,持续摒弃千篇一律的配音作品和表现拉胯的原声作品,依然是对演员表现有基本要求的观众应该持有的态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自己能“吃点好的”,即使很难快速得到改善,最起码可以盼个将来。
但要命的是,庞大的国产剧市场里,对演员表现没啥要求的观众也很多,哪怕这部分观众不太发声,但足以沉默地支撑起很多剧集的播放量。而愿意发声的观众里,又有很大一批是粉丝或持有粉丝心态的人。换句话说,我们是观众,但观众不止是我们。足够大、需求也足够多样化的市场给了渣演技演员用配音或糟糕原声滥竽充数的空间。
【没有水准以上的原声就别出来演戏了】【效果好就行我不在乎配音不配音】【我家哥哥\姐姐哪里台词不好原声配音都棒棒哒】,这三种观众声音本就是互相打架的,所以这三四年来,即使对原声的呼唤切实形成了舆论压力,优胜劣汰、良性循环的业界生态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更别提运转良好。
于是,不少有要求的观众逐渐转移了自己的娱乐阵地,几乎放弃了对国产剧的期待与关注,注意力经济时代,太多娱乐方式可以选择,没人会死守着一潭死水,哪怕爱得深沉。
微博下也有类似表达“不行就撤”的评论,这大概也是国产剧市场从疫情后短暂回暖却一两年内就进入寒冬的原因之一——撤的人多了,基本盘自然就萎缩了。
用脚投票的,自然能施加沉默但沉甸甸的压力。而我们这些仍希冀行业有实质性好转的观众,除了坚持演技标准不放松、拉胯就骂的态度,还能不能想出些具体的举措和呼吁,帮助市场向好呢?
有人提出:片方可在片头演员表的具体演员名字旁边,清晰标明配音演员名字,字号不能小于明星名,以昭告天下该演员用了配音。
古早电视剧起码还在片头尊重配音演员
要说明星每一次官宣,只要带明星名,就都应该带着配音演员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在片尾蚂蚁大的字幕里快速滚动出现配音演员的名字,而且很多时候还不与角色一一对应。
柳舟记配音字幕
怎么,你们自己也知道丢人?
而这样的要求想要实现,不可能靠片方自觉,只能靠监管强制规定或行业自律组织半强制要求,而且细致到执行层面。如同此前出台过的配音演员酬劳从明星片酬中扣除的规定,只做泛泛的要求而不强制具体比例就只能是形同虚设。
比起对影视内容事无巨细管头管脚,对行业专业门槛加强管理,才能有效改善行业乱象,才是监管最应该下手的方向。
而民间一度流行过的“配音秀”,其实也是大众打脸不合格演员的有效方法,只是这需要版权方的配合。而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大社交平台天然具备与版权方战略合作的优势,不如就在各国剧热播期间开放部分名场面版权给平台用户做配音投稿,平台得到流量,片方得到热度,演员因台词表现优劣得到认可或打脸,皆大欢喜。
有人问:除了内娱,别的国家和地区也这么多演员用别人配音吗?答案显而易见:没有,不是,纯属我们地方特色了。
一个明显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不仅在这个市场顽固地存在了十几年,甚至开始有声音去让提出问题的人做反思了?
归根到底,是此前渣演技的演员日子太好过了,是粗制滥造得过且过的从业者日子太好过了,是靠瞎糊弄也能搞出个花团锦簇的资方日子太好过了。那现在,诸位准备如何过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