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谜语研究
《红楼梦》中的谜语研究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不仅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和复杂的情节发展著称,更在细节处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书中出现的27则谜语,不仅是作者曹雪芹精心设计的文学元素,更是解读小说人物命运和主题的重要线索。本文将从形式、语义和功能三个维度,对这些谜语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据统计,在《红楼梦》中出现了27则谜语,这些谜语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情感和文学主旨的表现形式。根据谜语的形式、语义、功能进行分类分析,可以发现作者曹雪芹将谜语在整部作品中运用得淋漓尽致。这27则谜语各具特色,大多是暗示了小说人物的命运,极具文化内涵。在《红楼梦》中,谜语不仅塑造了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物的魅力,还点明了小说的主旨、暗示了人物命运,将悲剧气氛渲染到极致。
一、《红楼梦》中谜语分类
(一)形式分类
《红楼梦》中的谜语并不是很多,但其出现集中于第二十二回、第五十回以及第五十一回中,共记录了27则,形式多样。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分析。
- 灯谜
小说中大部分谜语为灯谜。灯谜最早于宋朝出现,人们制作各种各样的灯笼、彩灯将谜语写在上面,供百姓娱乐。到了明清时期,猜灯谜游戏在民间已经非常流行。作者曹雪芹将这百姓的娱乐活动融入到作品当中,不但给作品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氛围,同时也创造了人物的多面性,增强了作品的民俗内涵。
例如,贾迎春所作的一则谜语:“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谜底为算盘,通过算盘的珠子被拨动而凌乱,暗示了贾迎春嫁给孙绍祖后被凌虐而死的命运。
- 物谜
《红楼梦》中的谜语虽大部分为灯谜,但也可以发现许多谜语既是灯谜也具有物谜的特征。如贾政的谜语:“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谜底为砚台,通过砚台的方形形状及本身的坚硬特征,以及“必应”谐音“笔应”,表现了砚台与笔的配合关系。
- 怀古诗谜
咏叹史实、凭吊历史古迹的诗为怀古诗。小说五十一回中薛宝琴见众人猜灯谜,便说自己从小就游历了许多名胜古迹,并写下了10首怀古诗,暗含了十个物件请众人猜,在章节片段中宝琴并未作答,作者也没有作任何暗示。为探究谜底,许多红学爱好者都各抒己见,可至今也没有准确的论述。
- 其他
小说里除了以上三种分类之外,还有少部分其他种类的谜语,因数目较少,故此将这部分谜语合并列为其他分类。字谜是一种百姓日常娱乐游戏的生活形态,是中华汉字的独特传统文化。字谜是从汉字形态、功能和意义上对汉字进行多角度描绘,词句简短,采取不一样的形式创作的。
(二)语义分类
《红楼梦》中的谜语暗含了预言性,充满了耐人寻味的内蕴,可分为以下两点。
- 谶性谜语
作者喜欢暗喻小说人物的命运;而这种暗喻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其实这就是曹雪芹在小说写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谶性语式的表现手法。二十二回章节题目表明了灯谜之中蕴含的谶语,由此,将这一形式列为谶性谜语。
例如,贾元春的谜语“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为爆竹,在小说贾元春的结局中爆竹转瞬即逝的特点为后来贾元春的早逝作暗示。贾元春入宫为妃,使得贾府一朝显赫,令众人阿谀逢迎,但又有多少人希望贾府倒下,而元妃的早逝令贾府失去了后盾,最后只能一步步地衰败落寞,落得繁华成空的境地。
- 非谶性谜语
在小说二十二回中我们可以看出里面大部分灯谜为小说人物命运作暗示,但也有少数非谶性谜语,如果将小说中的谜语都看作是谶性谜语,便有些勉强了,我们应该清楚认识这一点。如小说五十回中的谜语:
(1)萤(打一个字——“花”)
(2)一池青草草何名。(蒲芦)
(3)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山涛”)
(4)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虽善无征”)
(三)功能分类
谶性谜语在小说中不但拥有揭示了封建上级阶层家族消遣作乐生活的情景,并且还具有一定的信息功能、双境功能、暗喻功能和美学价值。《红楼梦》中的谶性谜语蕴含了许多关于人物形象、命运、结局的信息,但并不是直接显示,且不完整,只有将谜语与作品中的判词、花签名、酒令等相融合,方可判断出人物的最后归宿。
例如,迎春的判词、曲子。贾迎春所作算盘谜中“人功”指算珠需人手拨动,在还未确定命运结局时,谁都无法改变,指“天运”,命运仿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却不尽如人意,都随天注定。为何整日纷乱如麻,是因为阴阳运数不同。“阴阳”在此处指男女或夫妻。“数”,数字,也指命运。这个谜语用拨动算珠时的凌乱隐藏了迎春嫁错郎,遇人不淑的信息。从小说中十二金钗的判词“喜冤家”来推断迎春的归宿,孙绍祖曾经受到过贾府的恩惠,可他背义负恩,迎娶迎春后却虐待她、凌辱她,迎春从小娇生惯养,禁不住孙绍祖对她的虐待,最后受虐而逝。“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这首曲子也暗示着贾迎春的命运,曲子前面“中山狼”“无情兽”的表述形象表现了孙绍祖的奢侈淫逸、忘恩负义的人物形象,所以读完整篇小说可以看出迎春最后的悲剧早已在前面埋下了伏笔。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艺术特色的小说,作品中对射虎的细致描写,不但承接了故事章节的走向,更是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凸显人物魅力并升华了故事内涵。作品中的射虎情节常安排于上元节或重大宴会中众人娱乐所进行的活动,让谜语既含烘托气氛的妙用,还给予了人物背后的命运结局的暗示,通读全篇小说仔细斟酌,了解全小说故事内容,蓦然回首才感叹作者为每位人物所安排的归宿。
二、《红楼梦》中谜语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一)谜语特点
诗谶性谜语是小说中的谜语里的一部分,在小说中独具特色。如果把小说中的谜语看作是一条小船,那么它所载的便是诗歌。从众姐妹的谜语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是以诗的形式制谜,且诗谜大多都十分押韵,如:贾元春谜语中一、二、四句的韵脚“摧、雷、灰”;贾迎春算盘谜中的一、二、四句的韵脚“穷、逢、通”;以及薛宝钗谜语中的一、二、四句的韵脚“空、逢、冬”。
小说中的谶性谜语都具有隐喻性特点,将某种事物的特点来隐喻自身命运或另一种事物。林黛玉的更香谜中,将更香来隐喻林黛玉愁思多虑的性格特点,更香燃烧后短短的一生可以看到林黛玉最后泪尽而忙的悲惨结局。还有元宵灯谜会上,元春的爆竹谜、贾母的荔枝谜,虽是喜庆之景,但是从后面贾政感到不安,并且从后来小说中元春早逝及荣国府被抄家,都可以表现这一特征。虽然不是从谜语中直接看到这一结局,但是我们看到结局便恍然大悟,当年元宵灯谜会上便已经暗喻了小说后面的悲剧。
小说中的谜语还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如,元春的爆竹谜中的“身”“声”可以看出了将爆竹拟人化,从它“身束”的形状,还有“声”的特点,仿佛一个正义之士化身的爆竹。还有贾政的砚台谜,“身”“体”可以看出将砚台的形状拟人化,从“虽不能言、有言必应”中也将人说话的表达能力赋予砚台,使砚台变得人性化。
(二)谜语文化内涵
早在夏朝,灯谜就以一种暗示性歌谣的形式出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谋士要想对君王谏言必须谨慎,既要估计君王的颜面,也要保全自己,所以会用更深一层的含义去表达,当时叫做隐语。而到了南宋时期,文学氛围浓厚,许多文人雅士会在花灯上写谜语,即灯谜。最后在明清时期,灯谜已经发展为百姓间流传的娱乐活动之一了。如今,灯谜已有千年的历史底蕴,在2014年元宵节,央视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谜语大会》,弘扬了这一传统文化。
《红楼梦》是清朝时期的作品,当时的戏剧文化达到了顶峰(1)蒲东寺怀古诗谜中蒲东寺由《莺莺传》和《西厢记》中所虚构的佛寺名。(2)梅花观怀古诗谜中引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两首的古迹都是虚构并没有实地。这两首诗谜都是《红楼梦》中第五十回中薛宝琴所作,她的十首怀古诗还具有浓厚的物质文化(1)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1]“棺”是汉族特有的,“盖棺”还有下定论之意。(2)青冢怀古[1]“青冢”是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之三,是昭君墓(3)琅玕节过谨堤防。鸾音鹤信须凝睇。[1]这首诗谜中的“琅玕”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这里借用来比喻竹子。[4]《红楼梦》的一些谜语中可以看到其中蕴含了宗教文化,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对佛教的信仰。如:(1)观音未有世家传。[1]“观音”即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是大慈悲精神和智慧的象征,在百姓的中最为熟知与信仰的存在。(2)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1]“梵”指寂静、高净,专指佛教的。[3]第二句中的“梵铃”指的是佛寺房檐角或佛塔檐角挂的铜铃。(3)性中自有大光明。[1]性,在佛教中主要是贪欲的一种表现。而大光明又指佛的光芒与指引。(4)荷花出水喜相逢。[1]荷花作为花中君子,在宗教与哲学中常被引用借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了清廉的高洁品质。《红楼梦》的谜语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借助历史典故制谜,体现作者的情感。如:(1)騄駬何劳缚紫绳?鳌背三山独立名。[1]“騄駬”又叫“騄耳”,是穆王八骏之一。“鳌背三山”是古代传说,见于《列子》“渤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本随波往来,天帝恐它们漂浮到西极去,就叫十五只巨鳌来背着它们。”[4](2)象忧亦忧,象喜亦喜。[1]这句话出自《孟子·万章上》讲述的是舜的父亲和弟弟都不喜欢他陷害他,但他仍然相信他们俩的解释,对他们好。(3)薛宝琴的青冢怀古诗谜讲得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其实在历史上,王昭君出塞的时候是匈奴对汉朝称臣三次求和亲的,后宫当时靠画工画像选妃,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便随便画了画像,最后被挑中和亲,昭君和亲的六十年嫁了祖孙三人,保两境和平,让人敬佩也叫人怜惜。(4)薛宝琴的交趾怀古诗谜中马援平定交趾之乱,赞马援功大、声名远播交趾及戎羌等族,此处借指马援平定交趾之乱立下的汗马功劳。最后一句,张良字子房,传说刘邦与项羽交战于垓下,张良吹笛,引起楚军思乡之情,瓦解了楚兵军心,结果楚军大败。[2](5)淮阴怀古诗谜中的“壮士”讲的是韩信,而“恶犬”则是韩信没发迹的时候,让他胯下受辱的恶少。韩信因“三齐位定”而功高震主,使得他被封王的时候后被杀。
三、《红楼梦》灯谜的作用
(一)塑造人物形象
《红楼梦》巧妙运用了谜语来描绘人物面貌、凸显人格魅力,在制谜、出谜、猜谜的过程中,表现了人物的多面性,为人物命运走向作暗示。例如第二十二回中元妃命太监送来她所作的灯谜给众人差,其实灯谜不难,宝钗一看便猜中了谜底,但因为是元妃所作,少不得要称赞一番,并假装思考。这一简短的片段,就表现出了薛宝钗的心思缜密,处事圆滑的人物形象。
(二)暗示人物命运
在小说谜语中,从探春的风筝迷、惜春的海灯谜等谜语中,表面上只是简单的谜语,但联系小说内容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