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比行业早两年走出利差损的经典案例:日本明治安田寿险公司
一个比行业早两年走出利差损的经典案例:日本明治安田寿险公司
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寿险业遭受了严重的利差损危机。其中,明治安田寿险公司通过一系列资产负债管理措施,不仅比行业提前两年走出困境,更在随后的22年里保持了持续盈利。本文将深入分析明治安田的成功经验,为当前中国保险业提供重要借鉴。
背景:日本寿险业的利差损危机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寿险业的快速增长。然而,随着1990年经济泡沫破裂,资产价格严重缩水,日本寿险业投资收益率骤降,高成本负债成为沉重负担,引发了严重的利差损危机。据统计,1997~2001年期间先后有7家日本寿险公司相继破产。
明治安田的应对策略
面对危机,明治安田采取了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措施,具体包括:
资产端管理
降低风险偏好:减少贷款投资(贷款配置比例由2002年的34%逐渐下降到2023年的8.9%),增加国债投资,降低市场波动和信用风险。
积极增配海外资产:加大以美元债券为主的高息资产配置。2002~2011年期间,公司海外资产配置由10%提高到12.7%;2012年随着国内债券配置适度调减,海外资产配置比例得到明显提升,由2012年的16.1%逐渐提高到2023年的28.2%。
拉长资产久期:通过增加长久期资产配置,缩短资产负债久期缺口,降低利率风险。但当长久期资产收益率过低时,也不会机械地为了增加而增加,而是统筹权衡风险和收益。
信用下沉策略:在合并初期适当增加了对信用等级较低但收益率较高的债券的投资,但总体上保持谨慎,金融债的高配置比例由2002年的29%持续调减到2010年的11%左右,并保持这一水平。
负债端管理
下调预定利率:为应对利差损的压力,1996年日本推出了标准责任准备金制度,该制度将标准评估利率与市场国债收益率挂钩,初始设定为2.75%。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评估利率经历了一系列的下调,至2017年已降至0.25%。据统计,随着新业务预定利率的下调,日本寿险行业平均预定利率从2002 年的3.55%下降到2022 年的1.82%。2013年日本寿险从行业层面走出了利差损困境。而明治安田则比行业早两年,即2011年就实现了正的利差益。
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保障型产品的比例。据统计,健康类保险的占比从1989年的15%迅速提升到了2006年的43%,并在之后维持在35%~40%的相对高位。从明治安田三差利源结构占比,不难发现,公司死差曾一度占到基本利润(base profit)的80%以上。每年平均死差益额规模在2500亿日元左右,也保障了近22年公司净利润始终为正。随着明治安田公司利差益额的不断变大,三差利源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截止到2023年,该公司利差益占比60%、死差益占比29%、费差益占比11%。
优化费用管理:保持正的费差益。从长期视角看明治安田的费差利源。我们发现,明治安田与我国寿险公司(特别是中小公司)长期的费差损不同,他或多或少都有一个正的费差益。这也是在经济特别不景气,长期利差损的艰难时期,明知安田为什么还能保持正利润的一个重要法宝。近22年来,明治安田的净利润保持正值,这一成绩得益于其在降低负债成本控制利差损的同时,保持了较大的死差益,同时还保证了费差不亏损。
结论
明治安田的成功经验表明,应对利差损危机需要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资产端的优化固然重要,但负债端的成本控制更为关键。通过下调预定利率、优化产品结构和费用管理,可以有效缓解利差损压力。同时,保持稳健的投资策略,避免过度追求高收益而承担过高风险,也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