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不收钱,移植却要出一笔费用,这些钱,究竟什么用处?
器官捐献不收钱,移植却要出一笔费用,这些钱,究竟什么用处?
器官捐献遵循自愿无偿制度,但为何移植器官的受赠人却要花费上万费用?这些费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器官捐献,又应当如何进行严格规范?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器官捐献事业发展
2024年4月20日,青岛器官移植大会在山东青岛香格里拉酒店召开,大会汇聚了全国范围内各个医学领域最顶尖的器官移植专家,标志着我国器官移植事业迈入全新阶段。
根据媒体报道,2023年我国医学行业共完成约10778例器官捐献案例,整体水平较2022年有所提升。10年前,我国法律中并未禁止使用死囚器官,但自2015年起,医学行业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这意味着器官捐献成为所有器官移植的唯一来源。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对器官移植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过去,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不愿捐献遗体。但如今,随着器官捐献过程的透明化和规范化,医疗系统的完善激发了公众的捐献热情。2016年12月,我国上线线上器官捐献登记功能,简化了登记流程。截至2018年,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的比率保持在20%以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尽管人们的意识有所转变,制度也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全球范围内人体器官仍处于紧缺状态。
器官移植费用
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虽然器官本身不收取费用,但移植过程中受赠者仍需支付高额费用,有的甚至高达60万元。这笔钱究竟用在哪里?
实际上,这些费用主要源于医疗过程中的必要开支。根据法律规定,从事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不能因手术而获利。受赠者所需支付的高额费用,主要是因为:
- 手术费用:摘取和植入器官均需进行手术,会产生相应费用。
- 运输费用:由于器官移植常涉及异地协作,高标准的运输要求导致护送成本较高。
- 后续治疗费用:移植完成后,患者需要接受恢复治疗和定期检查,产生医药费和检验费。
因此,高额费用并非源于器官本身,而是移植手术和术后恢复所需。
我国器官移植规范
为确保器官移植事业健康发展,我国不断加强相关规范建设。2023年12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并于202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相较于2007年发布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新版条例增加了“捐赠”二字,凸显了对自愿捐献的重视。
新条例的出台,不仅提高了社会对器官捐献的认可度,还通过明确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的标准要求,降低了手术风险,增强了公众信任。同时,法律的强制性也为打击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保障。
器官捐献和移植是推动医疗进步的重要事业。随着公众观念的转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患者因此受益。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