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首《后宫词》细腻地刻画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
白居易一首《后宫词》细腻地刻画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为怨妇,把君王比喻为夫君,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或者其他复杂情感。这种传统大约是从屈原开始的。屈原常以比兴的手法,传达对美好政治理想的渴求,以及对污浊现实的不满。
宫怨词,是古代文人非常喜欢写的一个题材。不过,后代文人不像屈原这么明显地把君王比作夫君,把自己比作怨妇,而是更加委婉含蓄。他们热衷于写宫怨词,表面上是替妃嫔宫女鸣不平,实际上是替自己鸣不平,写自己生不逢时、不被重用的哀伤和抑郁。
有诗云:自古美人如名将。其实,那些满腹经纶的文人们也和皇宫里的宫女们差不多,他们的人生际遇何其相似。后宫佳丽三千人,但得到皇帝宠爱的却仅仅只有几人。同样的,有才学的文人何止千千万万,但真正能够得到朝廷重用的却寥寥无几。所以说,这些失意文人和宫中怨妇是同病相怜,难免就会产生惺惺相惜之感。
长庆年间,白居易也已年过半百,时任中书令,是皇帝近臣。期间,因向皇帝上书劝谏不被采纳,而请求外放,同年七月,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政治上比较失意。在此背景下,他写了一首《后宫词》。诗作原文如下: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薰笼坐到明。
这首诗的大意是:
泪水湿透了丝帕,想做个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时分,前殿传来很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老,皇帝的恩宠却已断绝。独自倚靠着熏笼,就这样一直坐到天明。
白居易这首《后宫词》是一首宫怨七言绝句。
整首诗先写夜来不寐,梦想君王临幸。接着写忽闻前殿歌声,君王来幸无望。再写红颜犹在,君恩已断之苦。最后写再幻想君王可能来幸,于是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终成泡影。从而描写了一个红颜未老就失去宠幸的宫女不幸的遭遇,表现了这位宫女复杂的内心世界。
全诗语言浅近,明快舒畅,自然朴实,感情真挚,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情感细腻,真切感人,突出了两条线,一条线是由希望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苦望,由苦望转到最后绝望;第二条线是由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现实,从而细腻地刻画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倾注了白居易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
言为心声。诗言志,词传情。白居易这首宫怨诗表面上看起来是替失宠宫女表达自己的悲哀,实际上则是包含了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政治诉求。研究过唐史的人都知道,自从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由强盛逐步走向衰亡,之后的十多任皇帝也很少有贤明的。所以,白居易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是难以发挥,就像一个失宠宫女,一再失望,最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