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白底黑字or黑底白字,眼睛更喜欢哪一个?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白底黑字or黑底白字,眼睛更喜欢哪一个?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yemaxueyuan.com/zx/hyxw/1706.html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书本和网页大多采用白底黑字的排版方式,但部分网站采用黑色背景配浅色字体的设计也备受青睐。那么,究竟哪种搭配更受眼睛"欢迎"?本文将从生理感知和心理感知两个维度,深入探讨白底黑字与黑底白字的可读性和阅读舒适度问题。

生理感知

从人类眼睛的生理机制来看,视力的形成过程涉及光线进入角膜、瞳孔调节、晶状体聚焦以及视网膜传导等多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独特的生理现象对视觉产生微妙影响。

1. 侧抑制

侧抑制是指相邻感受器之间的相互抑制现象。当一个神经元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再刺激相近的神经元,后者产生的兴奋会对前者产生抑制作用。这种现象会导致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看到更亮或更暗的区域,即马赫带效应。

侧抑制网络在信息预处理中的主要功能包括:

  • 突出边缘,增加反差
  • 压缩输入变化范围至网络动态范围
  • 对图像细微间断处进行拟合

在阅读文字信息时,侧抑制会使盯住的字最清楚,而周边的其他字则被视觉中枢弱化。这也是造成人类多种视觉错觉的原因之一。

2. 视觉适应

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持续刺激而变化的过程。视网膜中包含锥状细胞和杆状感光细胞,其中锥状细胞负责在光线充足时使视力清晰并感知颜色,而杆状感光细胞则让我们在黑暗环境中感知弱光。

视觉适应可以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时,杆状感光细胞开始工作,提升对弱光的敏感度,使人类逐渐适应黑暗环境。杆状感光细胞有障碍的人会出现"夜盲症",且杆状感光细胞不能辨别颜色,因此在黑暗中看到的物体都是同一颜色。
  •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时,人眼感受性下降,过渡到明视觉状态。例如,走出电影院时会感到阳光刺眼,但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频繁的视觉适应会导致视觉迅速疲劳。

3. 视觉后像

光刺激对视觉器官的作用停止后,细胞的兴奋并不立即停止,感觉现象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做视觉后像。例如,盯着灯泡看数秒后,再看别处会看到发光灯泡的影像。

强烈刺激会引起视觉器官兴奋,产生视觉后像,同时会加速视觉疲劳。

根据上述视觉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侧抑制使人类眼睛能够增加反差,让黑色字体更黑,白色字体更亮,从而清晰识别文字。
  • 在光线充足时阅读黑底白字信息,眼睛需要进行暗适应,容易导致视觉疲劳;而在夜晚使用深色底浅色字的夜间模式则能减少刺激,使眼睛更舒适。
  • 阅读黑底白字信息时,强烈的光刺激会产生视觉后像,造成视觉疲劳。因此,即便使用黑底白字,也需要通过降低对比度来减轻视觉疲劳。

心理感知

1. 背景颜色属性

  • 黑色:定义为没有任何可见光进入视觉范围,可以让其他颜色变得更亮,凸显出来。从色彩心理学来看,黑色传递出高雅、正式、名望、权力的感觉,大面积纯黑会给人一种严肃和压抑的感觉。
  • 白色: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通常被认为是"无色"的,且明度最高,无色相。白色是一个中立的颜色,常被用作页面背景色,给人干净和简洁的印象,大面积白色会有一种舒张、放松的感觉。

2. 搭配效果

  • 白底黑字:传统白底黑字整体效果干净清爽,阅读时焦点不会第一时间落在文字上,由于周围白色区域反光,读者的注意力会不时发生游离。但因侧抑制现象,聚焦不反射光的黑色字体时,视觉刺激并不强烈,长时间阅读造成的视觉疲劳感较弱。
  • 黑底白字:侧抑制会使聚焦的白色字体变得更加炫目,视觉刺激强烈,能迅速抓取读者注意力,但同样因为强烈的视觉刺激,会产生视觉疲劳感,不适合长时间阅读。

3. 阅读习惯

用户普遍的文字阅读习惯源于白纸黑字的书籍,这种阅读习惯是悠久的历史延续下来的。最早期用来记录信息的工具如木炭、墨水多为深色,承载文字的材料如动物皮、竹简等多为浅色。后来造纸术使用植物纤维本身也是浅色,白纸黑字已成为人类多年积累的阅读习惯。从成本角度来看,纸张即便需要漂白,在制造成本上也比均匀染色要低得多。

4. 文字可读性

用户体验领域著名先驱 Jacob Nielsen 的研究表明:"文字和背景应当使用高对比度的配色。白底黑字能将可读性提升到最高,而黑底白字在可读性上的效果几乎是一样的。虽然两种配色方式对比度相同,但后者会让用户对文字的识别稍慢一些。受限于配色方案,白色的文本内容相比于白底黑字的情况,会显得更加纤细、模糊,整体的清晰度其实是不如常见的黑字。这种情况在纯黑背景和纯白字体的搭配下,最为明显。"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白底黑字是人类长期以来的阅读习惯,可读性略高于黑底白字,聚焦时视觉刺激较弱,产生的疲劳感较少,比较适合多文本的长时间阅读。
  • 黑底白字在阅读时聚焦于白色字体,视觉刺激强,能够迅速吸引注意力,但同时因为视觉兴奋而易于产生疲劳感。比较适合需要突出重点,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场景。

总结

通过生理感知和心理感知两个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黑底白字和白底黑字的使用不是一个相对孤立的问题。人类的视觉生理机能很强大,可以通过侧抑制来强化自己需要阅读的部分,也可以通过视觉适应来应对不同强度光的环境。但是强大的视觉机能也对应着相应的视觉负担,所以黑底白字和白底黑字的使用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产品所要展示的内容类型:白底黑字可读性更高,适合长时间阅读;黑底白字视觉刺激性强,能够吸引视线,不同的产品希望达到的目的不尽相同,所以要根据产品需求来进行设计。


注:左图注重文字阅读的blog网站,右图注重视觉冲击力的摩托车主题站(图片来自behance)

又或者一个希望打造氛围,极具视觉吸引力的风格化网站,就可以使用黑色背景白色大标题的方式来强化信息,增加文字的视觉刺激,从而吸引用户的眼球。

  1. 文字和背景的对比度:背景和内容两者之间的对比度和可读性是成正比的,对比度越大,信息的可读性就越高。但是视觉刺激也会越大,所以控制合适的对比度,在视觉刺激和可读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可以让读者阅读的更加舒服。比如即便是白底黑字也很少用纯黑纯白,多数使用浅色搭配深色的方式,黑底白字也是一样。

  2. 使用产品时的环境因素:书籍的阅读基本都是有亮光的环境,因为纸质书籍是反射光,没有光就无法看清,白底黑字看着也最适合。电子产品(PC、手机)虽然都是屏幕自发光,但是同样要考虑环境光对于屏幕发光的影响。


知乎的正常模式和夜间模式

比如一些软件的夜间模式,就可以使用黑底白字来避免用户的眼睛从暗适应到明适应频繁转换,从而达到减弱刺激,降低疲劳感的目的。

最后,对于黑底白字和白底黑字的选择,需要结合明确的产品目的,配合恰当的对比度以及贴切的使用场景。正确的选择能在保证视觉生理舒适的情况下获得清晰的阅读体验,这样才会得到我们眼睛的喜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