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障人士居家康复服务个案:王京的康复之路
肢体残障人士居家康复服务个案:王京的康复之路
本文是一个关于肢体残障人士王京的居家康复服务个案,详细描述了从理论与方法、问题分析到服务目标与计划、康复执行的全过程。通过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和心理疏导等综合手段帮助残障人士改善生活状况。
一、案例背景
王京(化名),男性,44岁,未婚,王京目前与母亲及兄弟住在一起,因个人身体原因,不能吹空调,以免受凉,在院子中单独住一间房。平时多独处,偶尔会到邻居家聊聊天,增加与外界交往。
王京在2012年因为车祸意外导致脊髓损伤,在市医院住院一月多后出院,脊髓损伤情况不严重,未进行手术治疗,住院期间未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王京车祸后缓慢恢复,初见时生活自理能力较好,躯体稳定性较差,上肢力量较差,平衡性、协调性和稳定性也不好,下肢较上肢稍微好一些。
二、理论与方法
(一)治疗方法
物理因子治疗是指应用电、光、声、磁和热动力等物理学因素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包括:利用各类物理治疗特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而采用的音频、超声波、激光、红外线、短波、微波、超声波、固频干扰、电磁、旋磁、电、仿生物等,也包括运用热力学因素采用的各种冷、热方法进行的治疗,包括水疗、蜡疗等。
主要治疗作用:消炎作用、镇痛作用、抗菌作用、镇静与催眠作用、兴奋神经-肌肉作用、缓解痉挛作用、软化瘢痕、消散粘连作用等。针对王京的身体状况,主要提供居家康复服务,在理疗方面选择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帮助其改善皮肤感觉,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
运动疗法是指为了缓解症状或改善功能,根据伤病的特点进行全身或局部的运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运动治疗在恢复、重建功能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运动疗法着重进行躯干、四肢的运动、感觉、平衡等功能的训练,涵盖:关节活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肌力训练技术、步态训练技术、神经发育疗法、运动再学习疗法、有氧训练、平衡训练技术、关节松动技术及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
通过运动康复帮助王京改善运动组织的血液循环及代谢、提高肌力及耐力、促进身体的协调与平衡,帮助其达到独立上下楼梯、独立外出散步的康复目标,完成他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愿望。
(二)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本案例中希望可以通过增能提升王京的康复自信心,促进康复积极性,可以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习惯,实现自助,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三、问题分析
(一)主要问题
第一次到王京家中,经过残障人士工作者的介绍后,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但是王京致残时间已经超过十年,感觉康复希望渺茫,会有些丧气的话语体现。
经过和王京的交流后,康复师先征询其康复的意愿及可以接受的康复服务的类型,经过了解后,了解到王京的家庭住址距离康复中心较远,不能自行远距离外出,家属也无时间接送其往返,沟通后表示可以接受上门的居家服务,确定了可以接受的服务后,康复师对其现状进行分析。
脊髓损伤后肢体麻木,躯体控制力差,上下肢肌力较差,存在皮肤感觉障碍,肩膀麻木,手指感觉差,抓握困难,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后,总结出了主要的几点问题。
第一,躯体的平衡稳定性需要改善,考虑到现在年纪不大,把稳定性控制好,以防年纪逐渐变大后出现稳定性差而导致的摔倒问题。
其次,增强上下肢肌力,着重增强上肢的肢体功能,以便更好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也可以做一些家中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后,缓解躯体的麻木和感觉问题,减轻身体的不适感。
经康复师的初期评估后,王京现在的情况是脊髓损伤以下的躯体出现麻木的情况,经量表评估后,目前:
MMT徒手肌力:双侧上下肢均为4-级,可抗部分阻力,完成大部分范围活动。
Barthel指数评定:95分,基本生活自理,在上下楼梯需辅助。
(二)康复需求
维持现有功能;
增强肌力;
缓解肢体麻木带来的不适;
提高身体稳定性。
四、服务目标与计划
(一)康复目标
短期目标:增强肌力
长期目标:提高身体稳定性
心理疏导:改变王京丧气的状态
(二)康复计划(预计康复训练时间10个月)
测量血压(每次康复训练时进行测量,保障身体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康复训练)
理疗(每次居家康复时都进行理疗,贯穿整个训练,促进王京的肢体功能提升)
运动治疗(康复师居家康复期间为其进行肌力提升,关节活动等训练内容,指导其进行自主居家训练)
作业治疗(使用作业治疗,握力器等提升上肢稳定性,精细动作训练)
心理疏导(改善王京的丧气心理,肯定王京的努力,使其提升康复自信心康复积极性)
居家康复指导(指导王京进行自主居家康复训练,合力改善身体状况)
具体康复训练内容如下:
训练类别 | 时间 | 内容 | 执行者 |
---|---|---|---|
日间康复训练 | 初期:1~4个月(每次) | 电子针治疗仪:部位:肩部,波幅:连续波,频率:10HZ,时间:20分钟;运动治疗:上肢稳定性训练:哑铃训练,10个/组,2组;抓握训练:抓握筋膜球,10s*5组/天,强度10磅; | 王京、康复师 |
中期:5~7个月(每次) | 电子针治疗仪:部位:肩部,波幅:连续波,频率:10HZ,时间:20分钟;运动治疗:上肢稳定性训练:哑铃训练,10个/组,3组;作业治疗:木插板,1组;抓握训练:抓握筋膜球,15s*5组/天,强度20磅; | 王京、康复师 | |
末期:8~10个月(每次) | 电子针治疗仪:部位:肩部,波幅:连续波,频率:10HZ,时间:20分钟;运动治疗:上肢稳定性训练:哑铃训练,10个/组,4组;作业治疗:木插板,1组;抓握训练:抓握筋膜球,20s*5组/天,强度20磅。 | 王京、康复师 |
注:做理疗时,根据王京的身体情况进行强度调适,防止意外发生,运动强度也需要根据王京当天的身体情况进行调节。
五、康复执行
在王京案例中主要介入除了康复训练外还有在心理方面的疏导,由于致残时间久远,王京感觉康复希望渺茫,交谈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丧气、甘于现状的表现。
经过康复师长久的开导陪伴,王京慢慢转变了想法,在服务过程中,康复中心出现了一个打卡活动,康复师鼓励王京参与打卡活动。
(一)康复初期(1—4个月)
前期主要为王京提供康复宣教和心理支持,缓解心理情绪压力,加强王京对康复的认识和意识,鼓励王京勇敢面对自身疾病,提升康复自信心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具体训练计划如下:
物理因子治疗:电子针治疗仪:部位:双上肢,波幅:连续波,频率:10HZ,强度:左上肢25-30,右上肢28-35,时间:20分钟。通过电子针疗仪刺激上肢可以缓解疼痛,刺激肢体改善麻木,还可以改善肌力。
运动治疗:上肢稳定性训练:哑铃训练,10个/组,2组(考虑到王京家中没有哑铃,指导其在家可以用矿泉水瓶进行自主训练)。
抓握训练:抓握筋膜球,10s*5组/天,强度10磅。
情绪疏导和康复宣教:通过倾听、理解、鼓励和接纳的服务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压力,与王京建立专业关系,鼓励多与人沟通交流,建立康复自信心,让王京接纳中心康复服务,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与王京家属沟通,让家属能够理解、接纳王京,加大家庭支持力度。
5、居家康复指导:十指操:打印手部十指操的图片给王京,并进行现场指导及错误纠正,通过十指操对手部的皮肤穴位进行刺激,手臂需要上抬、平举的动作也可以很好地锻炼上肢肌力。
通过第一阶段的康复介入,缓解了王京不良情绪压力,能主动与人沟通交流, 与王京建立了专业关系,王京开始接纳中心康复服务,对康复的认识和意识有加强,康复信心及康复积极性逐渐加强。康复中心推出了微心愿打卡活动,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康复者持续进行自我打卡训练,康复师与王京沟通后为其报名,并鼓励王京发送打卡视频给康复师进行打卡记录。
(二)康复中期(5—7个月)
物理因子治疗:电子针治疗仪:部位:双肩,波幅:连续波,频率:10HZ,强度:左肩25-30,右肩28-35,时间:20分钟。通过电子针疗仪刺激上肢可以缓解疼痛,刺激肢体改善麻木,还可以改善肌力。
运动治疗:上肢稳定性训练:哑铃训练,10个/组,3组(考虑到王京家中没有哑铃,指导其在家可以用矿泉水瓶进行自主训练)。
作业治疗:(1)木插板,1组;(2)抓握训练:抓握筋膜球,15s*5组/天,强度20磅。
康复宣教/指导: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当王京康复信心受挫时,及时与王京进行沟通交流,不断鼓励王京重建康复信心,继续坚持康复训练。
通过第二阶段的康复治疗,王京的肌力有了一定的改善,虽未达到升级的标准,但微小的改变也让王京感到惊喜,这也是让王京持续进行居家康复训练的动力。
在康复师的鼓励与督促下,王京坚持进行自主居家康复训练,除了日常休息外,康复师发现王京长久未打卡便会联系王京,是否训练内容不合适还是懈怠了或者出现了其他的问题,根据出现“断更”的原因王京与王京进行沟通后做出对应解决方法。
(三)康复末期(8—10个月)
物理因子治疗:电子针治疗仪:部位:双肩,波幅:连续波,频率:10HZ,强度:左肩25-30,右肩25-30,时间:20分钟。通过电子针疗仪刺激上肢可以缓解疼痛,刺激肢体改善麻木,还可以改善肌力。
运动治疗:上肢稳定性训练:哑铃训练,10个/组,4组(考虑到王京家中没有哑铃,指导其在家可以用矿泉水瓶进行自主训练)。
康复宣教/指导: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当王京康复信心受挫时,及时与王京进行沟通交流,不断鼓励王京重建康复信心,继续坚持康复训练。
第三阶段的康复治疗,王京康复积极性及配合度极高,经过近一年的康复训练,王京的肌力有了提高,肌力的提高让王京的康复信心和康复积极性有了极大的增强,肢体功能的提升让王京看到了服务成效及康复训练对自身的帮助,在康复师的陪伴下,王京坚持每天视频打卡,发送到康复师的微信上记录当日的训练。
六、评估
经过近一年的康复训练,王京的康复成效有了一些体现。在肌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肌力经由MMT肌力评定,下肢的改变较上肢多一些,都由原来的4-级达到了4级的一个改变。
随着肌力的提升,身体的稳定性也有所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在一些日常生活中(例如:拿物品、行走、简单的家务等)可以更安全地完成。
出肢体功能上的转变,最大的改变就是王京心理方面的改变,种种改变及每日的训练打卡充实生活,康复师的鼓励都使王京的丧气心理有了改变,由不相信无希望的否定态度,在了解康复知识和作用后,树立积极的康复自信心,最终转变成高配合的状态,积极参与日常的居家康复训练。
七、专业反思
在和王京接触之后,根据王京的个人情况制定居家服务内容,逐步改善王京的现状,出现问题时及时沟通,发现王京在了解康复知识后对康复训练的配合度更高。
在出现瓶颈期时王京有出现打卡“断流”时间很久的情况,康复师及时上门与其沟通,了解到当时是因为不明原因,身体状况较差,长时间身体无力,便产生了放弃的想法,康复师与其沟通,安抚王京的情绪,有所缓解,但康复师后续反思安抚效果不是很理想,安抚后跟进不频繁,在王京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多次跟进,邀请中心的心理咨询师一起入户跟进。
当下次再去的时候王京已经自愈,且沟通后也积极主动进行打卡,在居家康复过程中也经常和康复师聊天,状态很好。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