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行业:教培政策平稳推进,素养培训高速发展
2024年教育行业:教培政策平稳推进,素养培训高速发展
2024年教育行业在政策引导下迎来结构性调整,学科类教培市场大幅收缩,而素质教培和职业教育则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本文将从政策影响、市场需求、行业规模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教育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素质教培赛道长坡厚雪,把握市场重构带来的行业高增机会
“双减”大幅淘汰学科教培产能供给,供给侧改革效果明显
“双减”政策明确K9学科教培机构陆续完成整改,并全面转设成为非营利性机构。由于非营利性机构更为注重教育公益性,不分配办学收益,机构逐利和扩张动能丧失,市场空间大幅压缩。
根据国务院在22年10月发布“双减”阶段成果报告,K9线下学科类教培机构数量从12.4万个压减至4932个,压减率96%,线上学科类教培机构由原来的263个压减至52个,压减率80.2%。
供给受限,K12学科类教培行业规模大幅下行
根据我们的测算,“双减”前即2020年全国约有1亿K12学生参加学科类教培,参培率约42%。当年人均年培训支出9600元,市场规模约1万亿。
“双减”后,义务教育线上,线下学科类教培机构压减率分别80.2%和96%,参培率大幅萎缩至5%。同时由于各地推行政府指导价,人均培训支出下滑至原来压减预计到40-60%的水平。由此2023年K12学科类教培参培人次约1,202万人(以高中学生教培为主),人均年培训支出4896元,市场规模约为589亿元。
用户需求转移,素质教培市场迅速成长
“双减” 加速素质教育渗透率的提升,行业规模快速扩张。K12素质素养教育课程形式偏重学生语言、思维、运动、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们预计随着学科教培市场萎缩,用户培训需求向素质素养教育转移,其渗透率有望迅速提升,预计于25年将达到31%的水平,对应参培学生人数约7,037万人。考虑每人每年报1.3个科目,一年内四个季度均报名参培,则参培人次将在25年达到3.75亿人次,行业规模达到9,225亿元。其中素质教培4,279亿元,素养教培4,946亿元。
素养教培承接学科教培市场空白,快速发展
素养类教育相较素质教育更加偏重知识水平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并基于传统的学科进行探索,发展出具备一定学科培训的非应试教育模式。在“双减”政策颁布后,由于学科类教培受到监管限制,作为学科类教培替代品的素养类教育顺势成长,逐步获得消费者认可。
我们将素养类教育大致分为人文美育,科学素养,创新思维三类。
人文美育:主要对应学科培训的语文和英语学科。受益于新高考下语文考试对古诗词和非教材内容使用频率提高,而学科类教培因监管趋严供给受限,导致参培需求向语文素养课程转移。而英语素养代表了家长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提升,其生源年龄也在不断下降。
科学素养:课程内容多数同STEAM课程对应(包括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对标学科培训的物理,生物,化学等科学学科。家长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需求提升有望带动科学素养教育持续扩张。
创新思维:主要对应学科培训的数学。由于数学学科类教培及奥数教培受到监管,逻辑思维类课程作为数学类课程的替代品顺势快速发展,并将客群从小初高学生拓宽至学龄前儿童。
素养类教培市场蓬勃发展
受益需求持续提升,叠加“双减”淘汰学科培训产能导致部分需求转移至素养教培,我们预计素养教培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将在25年达到4,946亿元,3年复合增速37%。素养赛道目标人群为小学、初中学生。我们预计市场将于2030年接近成熟阶段,届时参培渗透率约35%,年培训人次约2.8亿,按照3,131元收费标准,市场规模约8,737亿元。
人文美育赛道快速发展
随着高考语文科目中,阅读部分的篇幅的大幅提升,对考生自身的阅读广度、深度与理解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而上述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阅读积累。我们相信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将逐步低龄化。根据艾瑞咨询,随着市场渗透率的逐步提升,以及参培人员平均年龄降低,语文素养提升类课程市场规模将在22/23/24/25年分别达到78/125/176/228亿元,3年复合增速43%。
伴随国民收入提升,出国留学市场也同样受家长追捧,且出现了留学规划愈发前置的迹象。根据新东方发布的《2022中国留学白皮书》,就读中小学阶段的意向留学人群中,就读公私立学校国际班和国际学校的意向人群占比在2021年达到42%,较2015年累计提升22个百分点。留学规划愈发前置也将相应提前学生在儿童阶段的英语素养课程报班,从而增加生源规模及渗透率。根据艾瑞咨询2022年,英语素养教培行业规模为705亿元,并在2025年增长至1,419亿元,三年复合增速26%。
科学素养,欣欣向荣
2021年6月3日,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2035年超25%。基于人民科学素养提升的需求,并在各地逐步将科学课程纳入日常学科中后,我们预计STEAM类教培课程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
STEAM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被分为三类:科学素养、软件编程和机器人编程。授课的形式也更多集中在线上,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学生传达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受到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且在“双减”后,需求侧也具有爆发潜力。我们预计2023年,中国STEAM教育市场规模为893亿元,并在2025年有望增长至1,393亿元,3年复合增速33%。
作为传统数学教培替代,创新思维赛道迅速扩张
由于2018年奥数教培监管趋严,叠加2021年“双减”政策发布,数学相关的教培业态受到打击,学科类或超纲教学均被严格监管或禁止,促使数学逻辑思维教培板块迅速发展。
同时,2021年初,得益于在线教育的发展,通过动画进行互动的启蒙教学方式也在数学逻辑思维领域快速普及,打开低龄段人群的招生空间,也诞生了如“斑马AI”、“火花思维”、“豌豆思维”等在线教育平台。
根据艾瑞咨询,传统数学类课程需求转移至数学逻辑思维课程后,2023年,该板块规模为200亿元,并在2025年有望增长至364亿元,3年复合增速46%。
用户画像与学科类教培基本重合,生源有望再利用
我们认为对于素质教育的需求人群主要集中在高中以下的学段。因此从用户画像来看,素质教育与K12学科教培的重合度高。而新东方和好未来两家龙头企业,在“双减”颁布前的21财年,线下K12业务的培训人次分别达到1,220万人和1,165万人。
虽然受到“双减”监管的影响,两家企业的小学初中学科类教培业务已被全面暂停。但公司多年积累的用户群体依旧庞大。因此,我们相信在转型素质教育后,原有的学科类教培生源将有望成为素质教育板块的客户,降低新东方和好未来在K9素质教育业务的转型难度。根据新东方23财年年报,素质教培业务累计培训人次达到160万。特别是暑期重启电话营销方式,老客户回归头部教培机构,其暑期招生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素质赛道产品迭代,素养产品品类逐步丰富
素质教育类(包括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和素养教育类(语言、STEAM课程、数学思维等)。在“双减”政策颁布后,素养类课程作为原学科类产品的替代品迅速崛起。
素养教育更易标准化,扩张速度更快。纯素质教育各领域差异较大,教研的难度高,行业十分分散。而素养教育部分教培内容接近学科辅导,学科教培龙头公司竞争力得以复制,产品易标准化,市场集中度容易做高。
素质教培受益中考改革,成长性较好
素质教育重要性不断提升。课内素质教育(艺术、体育)的课时占比20%。中考相关科目也实现对艺术,体育的覆盖。
全国已有8个省份将艺术科目纳入中考,包括江苏、湖南、云南、河南等。而山西、内蒙古等6省份的部分城市也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分数从10-40分不等。
体育类科目在中考已实现全省份覆盖,分值从30-100分不等,且分值也在不断增加。23年11月北京新中考规则将中考体育分值提升至70分,占总分530分比重13%。23年施行的《体育法》也明确“学校必须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国家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体育考分占比提升的趋势明确。
在中考分值占比逐步提升后,我们相信艺术及体育素质教育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根据艾瑞咨询纯素质教育行业规模将从2020年的2,084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4,279亿元,3年复合增速18%。其中,2025年艺术教育行业素质教培规模预计2,022亿元,体育及其他类别的素质教培市场规模2,257亿元。
监管细化,助力行业集中度提升
“双减” 后监管细则逐步落地,教培行业监管进入常态化。以及 “全国校外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的上线将使得行业运营更加规范。
包括“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以及“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等法规的出台将进一步使的教培监管有章可循,教培监管逐步常态化。
随着“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的推进,该平台将承担“机构登记注册”,“培训费支付渠道”,“课程上架”和“学员缴费管理”四大主要功能。其中推进中的“课程上架”功能将保证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机构课程内容的规范,尤其防止素养类教培学科化的风险,防止该赛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行业规范政策逐步落地,市场整合随之推进
回顾过往教培监管政策,我们发现针对教培机构设立标准运营标准的提升,将导致不合规的中小机构退出,从而利好龙头机构对行业的整合。
双减后行业监管逐步趋向常态化,但教学点审批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地区差异大。而现有网点通过扩充面积,很好的规避了产能瓶颈,保证招生人次的高增。龙头机构由于在“双减”后保留了较多的教学点,和多城市的布局,在未来教学点扩张(扩教学点数量)和单一教学点扩容(增加单体运营面积)方便均具备优势。
职教改革带动人才培养方式转型,把握学历及非学历职教赛道扩容机会
人才结构失衡推动职业教育改革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本科为主的高等教育阶段的招生大幅增加。致使本科在校生人数逐年攀升,于2018年达到1,697万人,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的比例60%,呈现逐年提升的局面。由于本科生培养偏研究型,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无法兼容,本科生就业压力持续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的现象严重。
职教改革为扩充应用型人才供给搭建制度架构
职业教育改革自2019年提出,主要为解决中国教育体系研究、人力资源市场学术人才比例过重的问题。
在教学体系方面,职教改革从初中入手搭建职业教育体系。在高中阶段辅以职普分流,将人才培养方式做相应的划分。
升学配套政策方面,职教改革在中职升学中引入采用文化课+技能测试的中职高考对职业技术人才做针对性选拔。
在学制体系搭建方面,职教改革建立职业本科,提升职业教育的进入更深层的教学阶段。
技能证书含金量提升,职教人才地位提高
2022年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就学分、资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
接受职业培训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证书等学习成果,经职业学校认定,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学历教育学分;达到相应职业学校学业要求的,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接受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的,可以依法申请相应学位。
我们认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互通衔接政策的建立,将逐步扭转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偏见,破除学历即能力的错误认知,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从而带动职业技能培训的参与度,改变我国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的问题。
非学历职业培训顺应经济回暖需求提升
职业技能培训的下游包括餐饮、机电交通、IT等行业,均具有一定的经济顺周期属性。以餐饮行业为例,我国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9%,而社零餐饮一季度收入累计同比下降44.3%,全年社零餐饮收入累计同比下降了16.6%。而随着疫情结束,2023年前三季度GDP累计同比增速5.2%,餐饮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也回升至18.7%。
随着疫后复苏,我们预计职业技能培训的下游行业也将开始恢复,从而对上游专业的人才产生需求,提升相应人员的薪资水平,进而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职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