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汉服设计:文人雅趣,题扇画扇与中国古代艺术
一袭汉服设计:文人雅趣,题扇画扇与中国古代艺术
扇子,这一中国传统工艺品,承载着千年的风雅。从最初的障日之物到文人雅士的随身雅玩,扇子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审美。
追溯至中华大地的悠远历史长河,扇子,这一传统工艺品,承载着千年的风雅。它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千余年前,深深植根于汉民族的文化土壤,与竹的坚韧、佛的禅意交织共生,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绚烂的文化画卷。
远古先民,在烈日炎炎之下,以智慧之手,摘取自然之叶,或捕猎禽鸟之羽,简单加工后,便成就了最初的扇形之物,用以遮阳挡风,这便是“扇”的原始形态,亦被赋予了“障日”的美名。而关于扇子的起源,还流传着舜帝制“五明扇”以广开才路、求贤自辅的佳话,使得“五明扇”成为了扇子最初的雅称。
图源网络
随着时代的变迁,扇子的形态与用途也日渐丰富。殷周之际,“翟扇”应运而生,其以绚烂多彩的野鸡尾羽制成,不仅美观,更蕴含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而《尔雅》中的记载,则揭示了早期扇子可能是由芦苇编织而成的长方形物品,且更多地作为统治者的礼仪象征,而非单纯的纳凉工具,故又称“仪仗扇”。
中国扇子的制作材料之广泛,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从竹、木、纸到象牙、玳瑁、翡翠,乃至飞禽的羽毛,每一种材料都经过匠人的精心挑选与雕琢,配以湘妃竹、棕竹等名贵材质的手柄,使得每一把扇子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能工巧匠们更是运用镂、雕、烫、钻等多种工艺,或邀请文人墨客挥毫泼墨,题诗作画,赋予了扇子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扇子逐渐形成了两大主要类别:平扇与折扇。平扇,包括团扇、葵扇等多种形态,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战国秦汉时期的“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既实用又美观。而折扇,则以其独特的可折叠设计,在北宋时期迅速流行开来,成为文人雅士随身携带的时尚之物。扇面的材质从丝织品到纸张,再到各种珍贵材料,其上的图案与题字更是千变万化,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扇子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其精湛的技艺与文化内涵还远播海外。自明代起,扇面书画艺术便传入了欧洲,并逐渐风靡全球。而在明清时期,题扇画扇更是成为了一种风尚,众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这一艺术领域之中,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