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他是“600号”的首任院长,竭力开拓造福千万人的中国精神卫生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他是“600号”的首任院长,竭力开拓造福千万人的中国精神卫生之路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04778

2024年是粟宗华诞生120周年。2025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将迎来建院90周年。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图文,来了解这位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先驱者的故事。


图:粟宗华(摄于20世纪60年代,作者提供)

创建上海治疗精神疾病的统一平台

粟宗华本是一个农家娃,生于湖南农村,母亲粟王氏为一贫苦农妇。不幸的是,母亲罹患了抑郁症,辞世时年仅36岁。母亲虽无文化,远行前却遗命于粟宗华:“抓紧读书,日后才有出路。”悲痛年幼的他遵母训,即便平时下地参加农耕,再累也“携书苦读”。

16岁,粟宗华靠勤奋刻苦,考入位于上海虹口昆山路的东吴大学附属第二中学。1924年,考入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后转入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32年学业结束时,他遇到了伯乐——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神经精神病学,受到了美国脑系科专家雷门赏识,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基金。1935年,粟宗华赴美深造。先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修精神病学,跟随精神医学家阿道夫·麦尔教授学习。1937年,转入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他的刻苦勤奋及学术成果,深得同道赞许,并连续获奖学金,摘得精神病学博士学位。


图:20世纪30年代,粟宗华(左二)留学期间与学友在尼罗河畔(来源:作者提供)

1938年9月,粟宗华回上海——中国一代治疗精神疾病的宗师,其真正的精神卫生事业,始于此战乱之年。归国的粟宗华,心有大志,起步坚毅。他先入职中国红十字总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精神科,后接替著名的奥地利医生F·Halpern(即著名的韩芬教授),任神经精神科主任(系首位中国本土主任)。及至20世纪40年代初,他与其他外科医师合作,对一患脑瘤的病人进行了开颅割除手术,成为我国神经外科先驱,惊动了沪上媒体,报纸上有《神医开脑记》一文实录。至此,粟宗华“一战成名”,确定了其神经精神科的权威地位。

1944年,粟宗华与几位医师另辟新途,自设诊所,在上海创办虹桥疗养医院,专门收治精神疾病者。1949年,上海解放,粟宗华精神焕然,编写出版国内第一部精神病学专著《精神病学概论》(1951年中华书局出版)。


图:粟宗华、陶菊隐著《精神病学概论》

1954年,粟宗华“舍小家入大家”,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新办的上海市立精神病院。他认为:“上海要整合起所有精神科医疗团队,形成一个大平台,这才是发展的出路。”

建设远东一流的精神病医院

1957年,上海市卫生学校毕业了两个医士班,时任上海市立精神病院(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分院)院长的粟宗华亲自来挑人。这位享誉中外的精神科专家,笑容可掬,真诚谦逊,对入院的年轻人,亲如一家地称呼他们 “弟弟、妹妹”。粟院长的激励话语:“救救精神病患者,希望也在你们身上!”不少人听之泪涌,回应道:“这辈子,精神卫生就是我们事业的唯一。”

解放初,全国的精神科医生不足50位。而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上海,精神科主治医师只有个位数。粟宗华要加快步伐,培养一批批合格的精神科医生,为他宏大发展的事业“纾困”。

1958年是粟宗华上海精神卫生事业舒展宏图重要的时间发轫点。是年,在粟宗华院长四方奔走下,新的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总院在申城西南角矗立起来。他向市里争取来近百亩的一块地,在谨记路(1965年更名宛平南路)上。此地其时亦算近郊,原是一片荒野的农田菜地,与龙华古寺和龙华机场邻近。筹建总院时尚有较强的反对声音,认为精神病医院不适合建在市区,“有碍观瞻”。故在选址时,几经周折,好不容易得到上面首肯。


图:谨记路上的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总院就是今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在粟宗华心目中,蓝图已绘就:要么不造,要造就要建成远东一流的精神病医院。他找到的是上海最负名望的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请著名的李永宝工程师为设计总工程师。在2002年前后担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的王祖承,描述20世纪60年代初入新医院时所见及感受:两幢别有风格的大楼之间,有上下两层天桥连接。天桥下有一条小溪流过,从医院外的大河中分出,穿过医院又流到院外另一条河中。“如有兴趣,可站在廊桥上钓鱼,还能从河岸边摸到螃蟹、虾米、螺蛳,完全是世外桃源。”

20世纪50年代末,在华山医院夏镇夷教授的带领下,精神科病房全体工作人员、病人,以及所有的医疗器材、病史资料、图书杂志等,“悉数投奔”到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之后,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学小组的人事编制,也全部划归而来。再之后,上海铁道医学院(后为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今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教学人员 “被磁石般吸引而至”。几十位精神病医师慕名麇集于此。很短时间内,医院在医疗、教学、防治、科研等方面发展迅速,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走向精神卫生前沿的一次重大普查

1958年,上海精神病防治院总院如愿建起,筑巢引凤,名声日隆,上海的精神卫生事业,开创出一片全新局面。但首任院长粟宗华趁热打铁不停步,他急迫要做一件大事:在上海做一次大规模精神疾病普查,“不能漏网一家一户”。

泱泱之大上海,当时人口已达到约800万,怎么普查?要投入多少工作量?“前无古人”,国内外均无先例。为此,粟宗华态度很坚定,正因为上海是个人口巨大的城市(当年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必须给国内其他城市作出表率。

《上海指南》(1980年)部分医院一览表内记载上海市精神病防治总院

粟宗华的陈述迫切而语重心长:“每个精神病患者的病史都是血和泪写成的。精神病患者非常痛苦,他们毁物伤人不以为非,女病人赤身裸体不以为耻,有人甚至将自己亲生儿女杀死。可怕的是,他们却根本不认识自己的病态和行为。他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我们的‘发现’和帮助啊!”粟宗华为此奔波上下,协调左右,终于得到上海市及各区县卫生局、民政局和公安局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一盏盏绿灯,打开来;一户户门洞,走进去”。

所有宏大计划落到具体,都是琐碎的日常与艰难。一支支“调查小分队”深入一个个区县,深入企业社区,日夜兼程。在调查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分析资料,集成海量数据,并形成一篇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

这是一项壮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规模最大、成果最显著的精神科科学研究。其现实意义,就是为建立后来被世界卫生组织所称道的“上海模式”——上海精神疾病三级防护网打下了基础。

工能强身,娱能养性

身强性养,则病自愈

在旧中国,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当时精神科病房大多是梅毒性痴呆患者,重型精神病的治疗手段也很简单,主要依靠电休克和胰岛素休克疗法(一种将病患者降低血糖至昏迷,再将血糖升上去的疗法)。

粟宗华自1954年进入上海市立精神病院工作后,便向神经精神科的从医者阐述这样一个重要观点:那些患了精神疾病的病人,其行为、意志、思维等方面,往往只是一部分失调和不健康。所以他创造性地提出:应特别对慢性精神病患者,采取康复措施,以逐步扭转和改变认为精神疾病是不可逆转难以治愈的社会偏见。

精神病院不再是“疯人收留所”,医生的工作也不再仅仅让病人安静下来,更重要的是使病人的社会功能得到康复并重新返回社会。对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不单是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而且要开展心理治疗,并组织病人参加工娱治疗。于是,粟宗华的“工能强身,娱能养性,身强性养,则病自愈” 16字口诀,成为精神卫生“上海模式”的经典。在医院内,精神疾病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更人性、更人道、更友爱。粟宗华自己亲力亲为,患者在他面前纷纷成了“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他也要求其他医者要有“无尽慈爱”。


图:20世纪60年代,粟宗华在阅读(来源:作者提供)

病人是亲人,为粟宗华一以贯之的认知。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天,粟宗华在病区查房时,发现有些病人双手被捆绑着。他十分生气,问为什么这样对待病人?原来因为这个病人一直在“搞破坏”,将衣服、床单等撕成一条一条,多次劝说无效,只能将他的手绑起来。粟宗华放开捆绑的绳索,病人又开始了他的“破坏行动”。粟宗华俯身好言询问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病人自己也讲不清楚。粟宗华灵机一动:能不能让病人帮助纱厂里拆纱头?一试,效果绝佳,一方面,满足了病人的病态要求,稳定了病情,保护了衣物;另一方面,还为国家创造了社会财富。以此衍伸而开,病房中还开展了一项项娱疗,让病人一起听音乐、打乒乓球、踢毽子等。如此,病房里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

1959年,粟宗华又超前提出,医院必须走出大门,把精神科门诊设到市内基层,并前后开设了18个地段门诊点。此外,工娱疗法还发展延伸到社区农村,精神病医院支持基层创办了一个个大中型工厂的精神病科保健站,设立专职医师或兼职医师,培训他们如何关心病人。而在街道里弄,医生前来专业指导,对慢性病人或者处于康复中的精神病患者,将他们组织起来,开展力所能及的劳动。这些都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病人稳定,家属心定,社会安定”。因此,上海扎扎实实地拉开了建设三级精神病管理网络——“上海模式”的序幕。

专家们现在认定,粟宗华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生物—社会—心理医疗模式”的构想,比世界卫生组织倡导此概念早了20年,其具体的实践内容,院内院外,多头推进,丰富多彩,卓有成效。

精神卫生三级防治网诞生出“上海模式”

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徐俊冕今年87岁,而1962年,25岁的他从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时,心中还在向往“高端的心脏科”,孰料分配到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而那天,亲自迎接他这个高才生的,是已经58岁的粟宗华院长。粟老身材魁伟,满头华发,“左眉上还有颗大痣,使人过目不忘。”“你来医院,说说自己想法。”徐俊冕看到粟院长期待的眼光。“如果让我和精神不正常的人打交道一辈子,我不愿意。”徐俊冕率直地回答。

为留住这个医学院毕业的高才生,粟宗华亲自定下带教计划,带徐俊冕深入查病房两个月,分析病例,直面病人,以此作言传身教的提携。爱才心切、求贤若渴的粟老师并非误人前程。早前由粟宗华亲自领导和组织全市精神病流行病学的大型调查显示,上海精神病发病的严峻状况,亟需更多的精神科医护人员。故此,徐俊冕被“火速推向战场”:两个月短期培训后,负责8张病床;再两个月,16张病床向他“一拥而上”。

之后,徐俊冕更被粟院长牢牢吸引的,是其理想、立志、只争朝夕的事业心。在大普查的基础上,他要创建全市精神病防治三级网络(市、区县及各基层单位),推进“生物—心理—社会”防治模式;医院的治疗必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规模床位在亚洲要居首位;在精神病学基础研究上,收纳各学科的人,创办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遗传学、生物化学……粟老充满期待的一句话,徐俊冕终生不忘:“好的精神科医生,越多越好啊!”

粟秀初教授——粟宗华的儿子、空军军医大学神经内科教授深情回忆父亲:自己子承父业,走上神经医科道路,父亲粟宗华功不可没。早年,他在上海读医学的日子,“父亲还要求我利用周末、周日和寒暑假,到他的医院跟班护理和见习诊疗工作,深化我为病人服务的感情,善待每一位神经精神病病人。”

1970年,粟宗华因病去世。但他带教的那一批精神病医者,继续辛勤编织着粟宗华追求的精神卫生“三级防治网”,此成果一举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8年,夏镇夷教授赴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代表上海精神疾病三级防治网领奖。此后,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处闻讯,专门派员来上海考察,高度肯定盛赞,定性为“上海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马勒到上海,参观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十分感慨:“我看了全世界600多所精神病医院,最好的是这一家。”


图:20世纪80年代的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大门(来源:方志上海)

当年粟宗华去世时,年仅66岁。临终前,粟宗华毅然将自己生前的所有积蓄和房产(当年计30余万元)交与单位。1984年,在粟宗华子女亲属支持下,以此财产为基础,成立了“粟宗华精神卫生基金会”,设“粟宗华精神卫生科技进步奖”,面向全国精神科同道,年年评奖。


图:1986年粟宗华基金奖授奖大会(来源:方志上海)

曾经的梦想,早已成为辉煌的现实。粟宗华逝去50多年,现在的人想起他,除思念,还发自内心钦佩——其先进的精神卫生理念充满前瞻,曾经的一路前行艰辛执着。一位与他志同道合的医者说:“一个人辞世许多年,大家还在怀念他,说明他做的事和精神没有故逝。”


图: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内的粟宗华塑像(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