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睡眠规律而非睡眠时长才是延寿关键
研究发现:睡眠规律而非睡眠时长才是延寿关键
近日,美国奥古斯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睡眠研究领域知名期刊《Sleep Health》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睡眠参数的日际偏差与生物衰老:来自NHANES 2011-2014的数据发现”的研究论文。研究显示,较大的睡眠变异性、较大的睡眠不规则性、更多的补觉以及更多的社交时差,都与生物衰老显著相关。并且,睡眠的日际偏差可能是加速生物衰老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日益增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熬夜、睡眠不足和睡眠不规律已成为常态。很多人认为平时少睡的觉可以通过补觉来弥补,但实际上,睡眠-觉醒周期的稳定性,即睡眠规律性,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不规律的睡眠模式不仅不能有效补偿缺失的睡眠,反而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该研究依托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2011-2012年和2013-2014年两个周期的数据,共纳入6052名受试者,平均年龄49.7岁,女性占比52.5%。被选中的受试者具有有效的生物衰老测量值,并且至少有4天的有效加速度计记录,其中包括至少1天来自周末。此外,睡眠不规则性和社交时差均小于5。
睡眠参数源自加速度计数据,一天中最长睡眠时段被确定为睡眠时段(SPT)窗口。睡眠持续时间定义为SPT窗口持续时间减去所有觉醒发作的总持续时间,而睡眠效率定义为睡眠持续时间除以SPT窗口持续时间。睡眠中点定义为睡眠开始时间加上SPT窗口持续时间的一半。
研究结果显示,64.9%的受试者睡眠时长为7-9小时,16%的受试者睡眠时长小于7小时,19.1%的受试者睡眠时长大于9小时。受试者睡眠变异性为60分钟,睡眠效率的平均值为0.95,睡眠不规律平均值为42分钟。
研究发现多个睡眠不规律的参数之间有明显的关联:比如睡眠时间和周末补觉的情况密切相关,以及睡眠时间的不确定性和社交时差(工作日与休息日睡眠时间的差别)也有很强的关联。
生物衰老方面,研究者检测了11种生物标志物,并使用R包BioAge分析计算三种生物衰老测量指标,包括PhenoAge值、KDM BA值和HD值。结果显示,所有睡眠参数的日际偏差都与PhenoAge显示出显著的关联。
进一步研究显示,睡眠变异性越大、补觉越多、睡眠不规则性越大和社会时差越多,与生物衰老测量指标越“老”显著相关,而测量值更“老”表示发病、残疾和死亡的风险较高,生物衰老更明显。
研究者认为,频繁改变睡眠/觉醒周期的个体可能会经历内源性生物时间与外部时间之间的失调,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连接睡眠日际偏差和生物衰老的主要机制,其会加速细胞衰老,并加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这项研究不仅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指导,还提醒公众注意这一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确保所有年龄段的人都能得到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Wang, X., Xu, Y., Li, X., Mansuri, A., McCall, W. V., Liu, Y., & Su, S. (2023). Day-to-day deviations in sleep parameters and biological aging: findings from the nhanes 2011-2014. Sleep Health, 9(6), 94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