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颜真卿书法在清代的演绎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03:3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颜真卿书法在清代的演绎

颜真卿书法是继魏晋之后中国书坛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流派,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深远。在清代,颜真卿书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演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将深入探讨颜真卿书法在清代的传承与演变,展现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颜真卿书法与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截然不同。王羲之的书法风流倜傥、洒脱自在,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笔触间透露出仙风道骨般的气质。相比之下,颜真卿的书法则体现了入世精神,其圆润饱满的鼓形结构、宽博自然的气势,洋溢着盛唐文化的自信。中西文化的交融,特别是西域文明的进入,为唐朝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颜真卿的书法呈现出雄健刚毅、热烈奔放的风格。

清代书法名家对颜真卿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刘墉:内敛沉静的变调

刘墉作为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他在学习颜真卿书法时,并没有追求其扩张性的表现方式,而是用一种非常内敛的手段将颜体之强化为颜体之柔,以一种独特的沉静之美来开辟颜真卿书法中独特的韵味。他在《临颜真卿〈鹿脯帖〉识语》中说:“学颜书,在得其劲挺,不能得其虚婉,此帖宜细玩也。”“虚婉”恰恰是中国文化中最精妙的所在,也是魏晋风流的精华缩聚。所谓柔弱胜刚强,中国文化以道家文化为最高。这是刘墉胜于常人之所在。


刘墉 行书《节书远景楼记》条幅
规格 125cm×56.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郑孝胥《海藏先生书法抉微》说:“书法至鲁公实一大变,顾其书拙重有余,秀丽不足,学之者易趋甜俗。……惟钱南园学之得其体,伊墨卿学之得其理,何子贞学之得其意,翁常熟学之得其骨,刘石庵学之得其韵,各有去取,均能避鲁公之失。”颜真卿书法的来源是篆籀和北碑,古拙和厚重是其书法的主基调,但是,我们要能够透过这种表象来看到其中的韵味,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最终刘墉学颜,是“得其虚婉”“得其韵”,这恐怕是一般书家所没有意料到的。当然,他还在笔画以及结构上吸取了苏东坡书法的精华,以“肉团式”笔画来掩盖其锋芒,藏锋落笔行笔缓慢,浓墨点染,结体略扁,给人以低调和缓的感觉,他以一种质胜文的处理手段来将颜真卿书法处理成了一种变调。他在评苏轼书法时说:“坡公书极有旭素之意,而古淡过之,其根本从六朝来也。”“坡公此文载集中,此书冯氏刻其数行,极奇逸,颇近六朝。”在刘墉的书学理念中,“古淡”和“奇逸”是构成其“虚婉”美学范畴中重要的支撑点。

翁同龢:厚重古拙的极致

翁同龢作为两代帝师、状元和内阁大学士、戊戌变法的重要参与者,他的书法把颜真卿书作厚重古拙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他用点法起笔,藏锋行笔,篆隶互参,力透纸背,在书法的概括性方面达到极致。他有的作品,特别是晚年退居常熟“瓶庐”时的手札和“一笔虎”,那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弥漫在纸面上。他的手札用块面效果的笔画来渲染书写特性,显得老练生辣、苍劲遒劲、朴茂雍容、古雅精深。他的“一笔虎”,大气鼓荡,力沉丹田,横扫千军,势不可遏,充分体现了“台阁气象”;结体宽而略扁,力气下沉,故而显得相当稳当。民国成多禄说其书法如“熊罴当道,百兽震恐”,似不为过。清代书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评价翁同龢书法:“学颜平原,老苍之至,无一稚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能达到他那种人书俱老的境地,也是学颜书法家中所至为难得者也。


翁同龢 行书扫地模山联
规格 260.4cm×57.9cm×2
苏州博物馆藏

伊秉绶:宽博宏伟的极致

伊秉绶将颜真卿书法的宽博宏伟特点发挥到极致。虽然他采用隶书形式,但其书写方式仍体现了颜真卿的风格。他的书法大气磅礴,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与颜真卿书法精神一脉相承。匾额题材的盛行,为他的书法表现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媒介。伊秉绶的书法平直、整齐、均匀、宽博、大气,线条刚劲老辣。他在行笔的浑厚方正中,用斩钉截铁般的直切方起,里面略掺以圆弧形线条加以变化,浑圆有力的艺术效果与庄严肃穆的文化氛围相契合。

赵之谦:颜底魏面的创新

赵之谦的楷书被评价为“颜底魏面”,是北碑与颜体两种相近艺术元素的融合。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评价赵之谦:“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宛转流丽的笔子行所无事地写出来,这要算赵之谦第一副本领了。他也是取法邓石如的。不过他没有邓石如那般魄力,所以他的作品,偏于优美一方面,拙的气味少,巧的成分多,在碑学界,也不能不算一种创格,虽然有好多人不很赞重他。”赵之谦欲以北碑和颜字之强来纠偏帖学之弱,将颜体熔铸在婉约的北碑里,成为清代颜体书法发展史上的一大景观。


赵之谦 楷书安得但见联
规格 121cm×27cm×2
西泠印社藏

杨守敬:碑帖并尊的融合

杨守敬学颜始终做到碑帖并尊,唯美是尚,力破传统,自立门户。他的书法“既有金石碑碣的苍劲,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颇有英姿而无媚骨”。特别是在中日书法交流方面,他的贡献是当时书法家无人企及的。


杨守敬 行书节录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中堂
规格 244cm×117cm
湖北省博物馆藏

钱沣:方折特点的代表

钱沣将颜真卿书法的横平竖直、刚劲不屈的方折特点加以符号化。他将横细竖粗的特征夸张化,对竖钩、反钩之鹅头进一步凸显,用笔强调方折尖劲,将《多宝塔》中峻峭犀利的审美意味引入,在结体上则以《麻姑仙坛记》宽博横展为主要特点。方正大气、刚劲婀娜、雄厚清润、力道沉郁是其书法的最高艺术成就。钱沣在地位、身份、思想、气节等方面都十分接近颜真卿,因此有学者认为二者在性格、临事态度、才情等方面都有难得的暗合之感。

清代书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称:“自来学前贤书,未有不变其貌而能成家者,独有钱南园学颜真卿,形神皆至,此由于人品气节不让古人,非袭取也。”他甚至提出了钱南园学颜如“重规叠矩”的概念,也就是说是钱南园把颜字充分符号化,使更多的人能够马上把握住颜真卿书法的美学价值。清季书论还相继出现了“学颜当学钱”的认识。李瑞清认为钱南园是以崇力的阳刚之法学习鲁公书法,他在《跋钱南园行书册》中说:“南园先生学鲁公而能自运,又无一笔无来历,能令君谟却步,东坡失色,鲁公后一人而已。”“能以阳刚学颜公,千古一人而已。岂以其气同耶?”这些评价相当高。看来钱南园在学习上善于提炼他人的特点。马宗霍《书林藻鉴》说:“南园学颜得其骨,学欧得其势,学褚得其姿,故其临写虽各肖其体,而自运者遂融为一家。行书犹雄浑不可及。”

何绍基:圆寰结构的符号化

何绍基是将颜真卿书法中鼓型结构的圆寰特点符号化的代表。他独创回腕执笔法,将篆隶逆锋笔法用于行楷之中,实现了碑帖融合。他的作品在纵横欹斜中见变化,在汪洋恣肆中透功力。何绍基对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情有独钟,曾十次经过浯溪并两次亲手拓碑。他对颜体书法的追求深入骨髓,以篆隶为体,行草为用,善用长锋羊毫,走笔如锥画沙。

何绍基 行书黄庭坚《题伯时画揩痒虎》诗条幅
规格 124cm×31.5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自道州出,一生中共计五次回到道州老家,一来一回,便有十次途径此处,所以他在手札中写到:“归舟十次过浯溪,两番手拓《中兴》碑。细观笔势虽壮阔,中有细筋坚若丝。”可见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对何绍基的影响之大。可以说何绍基是将书法看作生命的人,很少有人有他这么勤奋,在年轻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将何绍基说过的一段话说给我听,我至今记得:“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所以,何绍基对颜体书法的追求也是深入骨髓的,他是以篆隶为体,行草为用,一反古人喜用狼毫蓄墨少的方法,他善用长锋羊毫,走笔如锥画沙。在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中,有两段古人的跋语很能准确反映何绍基的书法特点的,彭允彝在跋语中称:“此册乃公书诗草,悬锋飘落,精气内涵,胎息古作,浑合无迹,墨气浓淡,一任自然,都饶殊趣,干渴之笔,尤见神采,洵妙品也。”何绍基写字无论大小均悬锋而书,因其回腕而书,精力内敛,因羊毫长锋,故书来一路枯湿浓淡顺其自然,至于其干渴之笔尤见神采。谭泽闿也在跋语中品评说:“此书烂漫挥霍,变化神奇,乍观如藤蔓科斗,若不可辨,一一仞之,固自可识。乃叹其书律之精,虽髦岁行狎,直如篆籀,令人敬爱,非它书比也。”

何绍基书法达到了一个后人很难企及的地步。这一切都是因为对颜真卿作为忠烈大臣的敬仰,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宁死不屈,宁折不弯。是对颜真卿身上那股浩然正气的敬仰。关于这一点,何绍基自己也说过:“鲁公为人刚劲不阿,观其书如睹其人,吾爱其书格之高,实仪其立身之峻。”此话足可为后代千古学书之人立德、立言、立艺、立人之坐标也,这就是我们一生应该追求的正大气象。

颜真卿书法的艺术特色

颜真卿书法具有丰腴雄浑、磅礴大气的特点。其运笔用笔肥厚、内含筋骨,洒脱雄健、浑厚有力。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圆转:颜体的起笔为圆转藏锋,带有典型的蚕头形状,在有的竖画时带有弧形,方中见圆,给人圆润的感觉,具有向心力。

  2. 平正:颜体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既有筋骨,也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给人四平八稳、不显漂浮的认知。

  3. 均匀:颜体在处理左右结构的字时,会左右均衡,和谐得当,不会对比明显。

  4. 疏朗:在书写时,颜体采用外紧内松的方式,多呈包围之势,给人疏朗大度的感觉。

颜真卿,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名臣、书法家。他的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开始学习褚遂良的书法,后拜师张旭,获得了他的运笔技法和书法精髓,创“颜体”楷书。他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又和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