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几十年,影响几代中国人的历史书,好在哪?
畅销几十年,影响几代中国人的历史书,好在哪?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中国的历史。
今天,小画君给大家推荐一套畅销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经典历史读物——《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春秋、战国、西汉、东汉)。
在中国,或许人们不一定知道林汉达这个名字,但一般不会不知道《上下五千年》和《中国历史故事集》。因为,这是影响了中国数以亿计的几代人的儿童读物,发行量早已经突破了几千万册。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林汉达。
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1900年出生在浙江慈溪龙头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帮助父亲下地干活,还要带领弟弟、妹妹们。白天没有时间读书,到了晚上,为了节省灯油,经常在月光下读书。
1937年秋,他考入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院,攻读民众教育,两年后获博士学位回国,开始从事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20世纪20年代起从事研究和写作。
他曾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语文》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研究员。
市面上林汉达的著作很多,我们为什么首推《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呢?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春秋、战国、西汉、东汉)相比《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篇》《上下五千年》等,是最能体现林汉达写作风格的一套书。
首先,在组材方面,用“跟镜头”的方式,将主线“一线贯穿”,即一个故事关联下一个故事,中间不断线。
其次,在语言方面,使用口语化的表述,多动作、表情、心理等描写,犹如在道家常,无传统历史书那种居高临下之感。很少直接评论人和事,而是把态度融合在叙述的口气和用词上,与读者平等交流,亲切自然。
林汉达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
每写完一篇,他会让自己的孩子们朗读,然后判断是否有不妥之处。如果发现,一定会反复修改,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
可以说《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更加贴合孩子的阅读习惯。
此次,我们分为《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和《东汉故事》四册也是为了让每部书的内容体量适中,重量较轻,一来避免大部头书对孩子造成的压迫感,二来拿着书阅读时也不会太重。另外,分册也方便读者购买喜欢的朝代内容,给读者更多自由选择。
除了轻松易懂的历史知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还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语文“宝库”。
书中涉及大量成语故事,如“千金一笑”“一鼓作气”“暗箭伤人”“唇亡齿寒”“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起死回生”“狡兔三窟”“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图穷匕见”“破釜沉舟”“约法三章”“暗度陈仓”“四面楚歌”“苏武牧羊”“投笔从戎”“得陇望蜀”,等等。
和市面上的其他版本比,这版有什么不同之处?
特色性
本版不仅有96个有趣的经典故事,还有123幅难得一见的古画,图文相得益彰,体现画报特色。
《春秋故事》24个故事,36幅图。《战国故事》26个故事,38张古画。《西汉故事》25个故事,27张古画。《东汉故事》21个故事,22张古画。
古画与内容是有关联的,既形象生动,又能缓解阅读纯文字时的疲惫感。这些古画都出自古代典籍,较为难寻。
体验性
本套书加大字号和行间距,排版舒朗,阅读体验感好。还可以保护青少年的视力。
专业性
本套《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括号里的注释为原书注。生僻字后面括号里的拼音为编者所加,方便低年级的小读者识字。
此外,在原本的基础上做了精编精校。比如,原版为“放虎回山”,考虑到成语的规范性,也为了小读者积累最准确的成语,改成了“放虎归山”。
趣味性
本套书专为孩子设计的“状元”藏书票,凑齐四张,可解锁藏书票背后的“名画”拼图。
四张“状元”藏书票分别是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六首”状元许观、“圣旨建坊传美名”状元任亨泰、被“梦”选中的状元丁显。名画为明代沈周的《东庄图册-知乐亭》。希望小读者像状元一样考试顺利,同时能在“知乐亭”中劳逸结合。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春秋故事》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战国故事》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西汉故事》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东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