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农业事关国家稳定,所以中国数千年来一直重农抑商
由于农业事关国家稳定,所以中国数千年来一直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与国家财政、社会稳定以及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从战国时代到近代,中国始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仅是立国之本,更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本文将深入探讨“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中国自战国时代直至近代,中国始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和人口税收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和我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的。中国近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谓“男耕女织”,就是如此。
中国古代绝大部分统治时期的都是重农抑商。国家把人民分为四类: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末尾,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最低,有钱也不能穿绫罗绸缎,赋税也比较重,汉朝中后期以及后世的王朝都有类似的规定,对商人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为何中国古代要“重农抑商”?
一、国家财政主要依赖土地税收和对农民的盘剥。
古代社会由于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农业产出很少。譬如,古代一亩小麦(或者其他主要农作物)产出一般维持在200斤之间,播种与产出比是10倍,和现在农作物动辄一亩1000至1500斤的产量有天壤之别。当时因农业不发达,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这样的粮食产量还要靠天吃饭,粮食对于古代王朝来说是国家的根本。
国家财政依靠收农业税和人口税来维持,农业至关重要。
二、农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
由于古代农业产量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如果国家遇到自然灾害或者恶劣的气候现象,会导致农业减产或者绝产,国家如果不救济,老百姓的流动就会产生动乱或者农民起义。中国很多王朝大都毁灭于农民起义中,农民起义最大的根源就是百姓没饭吃,没法生存,不如拼死一搏。
因此中国绝大多数王朝都倡导“重农抑商”,鼓励农业,抑制商业活动,这是国家的根本。
三、商业活动获利大与农业争夺从业人口。
古代商业活动的利润是要高于农业的,如果商业发达,必然导致从事农业人口跳槽到商业之中去。农业从业人口流失如果规模不大还没有问题,如果超出一定的规模,自然导致农业产出和国家税收的减少,直接危害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国家的税收,孰重孰轻一目了然。因此各个王朝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稳定国家的根本。
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的交替中,粮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夏王朝的粮食供给主要是商通过商业供给的,结果导致夏朝人很多不从事农业,因为他们可以从商得到便宜的粮食,比自己种还好。等商决定对夏朝准备打击时,断绝粮食供给,夏王朝的溃败则就不言而喻了。
四、商业活动发展的弊端。
如果中国古代王朝注重商业活动,商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导致经济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必然摧毁王朝的根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社会的动荡甚至王朝的覆灭。
农业是古代国家的根本,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深知这一点,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采取的形势却各不相同。
秦汉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主张“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宋元时期则是王朝采取“专卖”制度,从国家宏观层面控制商业活动,譬如,宋高宗赵构给岳飞的军费是一些“国家专卖”性质的凭证,岳飞军中有专门的“回易官”,专门从事专卖行业,获得利润,充当军费。明时期,海外贸易对农业造成很大的冲击,为了稳固王朝统治大都采取“海禁政策”,经济实在撑不住了,就开放一段时间,然后再“海禁”。清朝时期直接“海禁”,只保留广州一口通商,直至鸦片战争打开清王朝的国门。
重农抑商政策也使得土地成为香饽饽,到每个大的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现象,接着就是王朝衰落,农民起义不断,王朝灭亡,这个套路在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
发布于: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