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解析信心的两重维度
信心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解析信心的两重维度
信心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回答的问题。虽然信心并不陌生,但其抽象性使其难以被准确定义。然而,认知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解释:信心由"做得到"和"会发生"两个部分组成。
信心的两个维度
信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叫,做得到,也就是相信自己或他人能做到某事。在认知心理学上,这种信念叫做效能预期。第二个部分叫,会发生,也就是相信做了这件事,期待中的改变就会发生。在认知心理学里,这叫做结果预期。而真正的信心,就是把做得到和会发生,这两种信念结合起来。
以减重为例。如果你想减重,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午餐要吃得比平常更健康,就只吃一份沙拉。做得到的部分,就是在“拷问”你,你对自己坚持吃沙拉有多大的信心?你可能会想,如果我中午只吃一顿沙拉,餐后可能会很强的空腹感,打开冰箱会想,天哪,不想看到沙拉了。我不行,我做不到。这就证明在做得到的部分,你不够有信心。而会发生的部分就是问,你对吃沙拉能带来减重这件事,有多大的信心?有的人会觉得,我不管吃多少都会长胖的。这就是在会发生的部分,不够有信心。
四种心理状态
将"能不能做到"和"会不会发生"这两类信念进行组合,可以得到四种心理状态:
- 做不到,不会发生:在这种心理机制下,大脑中前扣带回皮层中的动机因素会下降,这意味着,这个人没有动力去采取行动。
做不到,会发生:在这种状态下,脑额叶中部的自我评价系统会释放让人感到挫败的因素,导致羞愧、焦虑等负面情绪。
得到,不会发生:当人们不相信自己的行动会有结果时,大脑的奖励系统会发出痛苦的信号。
得到,会发生:这是真正有信心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中的多巴胺会增加,不仅让人感到愉快,还会促使人们采取行动。
自信与自尊的区别
自信指的是对自己有信心,即大部分时间里都相信自己做得到,而且期待的改变会发生。而自尊是一种对自己过往行为表现的评价。研究表明,自信导向行动,而自尊过强则可能阻碍行动。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那些用正面词汇评价自己的人反而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得不够积极。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信心的本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为提升行动力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