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轨穿街,寻文觅墨 ——“语言文字助力共同富裕”暑期社会实践
越轨穿街,寻文觅墨 ——“语言文字助力共同富裕”暑期社会实践
7月8日与7月11日,“语言文字助力共同富裕”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杭州市各地铁站与余杭区仓前街道,开展实地调研工作。
为响应党中央“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号召,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浙江大学)罗天华、陈玉洁老师带领浙江大学文学院本科生曾榕、程曼萱、顾馨怡、俞姝婕及研究生徐艺,开展“语言文字助力共同富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队于7月8日与7月11日赴杭州市各地铁站与余杭区仓前街道,开展实地调研工作。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把握各代表性区域基本情况,探索语言文字助力共同富裕的既往经验与未来路径,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理论与做法,推动语言文字工作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图片为社会实践团的合照
驰载人文,身心直达
东南形胜,钱塘自古繁华。杭州地铁将在2022年建成516公里线路,乘坐地铁出行已然成为众多市民游客的优先选择。地铁是人与人之间的接口,也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的人文表征与文化容器。本次实践团就杭州地铁特色站点和部分站内相关公告进行考察。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杭州地铁站名文化内涵丰富,其中众多站名融入了杭州地域文化元素和历史文化元素。杭州的地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交通的经脉也是文化的纽带,不仅透显着城市的人文,也诉说着杭州人的理想。杭州地铁站名是人文的重要体现,其连接过去、承载现在、穿越未来。杭州地铁站名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它们不仅是交通工具的标识,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每个站名都诉说着杭州的过去和现在,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图片为队员在观察票价及轨道交通运营线网图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图片为余杭塘河北岸的仓前街道俯视图
“自棕木场五里出观音关。西十里,女儿桥。又十里,老人铺。又五里,仓前。”仓前,原唤“灵源”,其不仅是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故乡,更是杭州未来科技城和云城建设重点区域。一场极致的时空穿梭之旅,在踏上余杭塘河北岸的仓前老街那一刻便已开启——一条千米街道,一端坐落着古韵犹存的章太炎故居,一端连接着高楼林立的互联网村,一侧是白墙黛瓦,尽显水乡古镇的温婉柔情,一侧是高楼大厦,彰显现代都市的棱角分明。
本次实践便以余杭塘河北岸的仓前街道为主线,自西向东,由古入今,在今昔时空交错中发掘这片土地的魅力与活力。首先来到章太炎故居,这座古屋见证了章老二十二年青春岁月,更见证了近代中国百余年风雨如晦,其因自身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于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章太炎故居统共三间四进一弄,入门即可见故居平面图与仓前水乡古镇的全景图,故居构造与古镇景况一览无余。故居内字画云集、墨韵留香,墙上的《章氏家训》《家学渊源图》等犹可见当年书香世家之雅韵。踏进第三进小天井,抬眼左望,一面习字墙赫然在目,太炎先生早年便在此以清水习字,勤练不辍。章太炎就是在这样一个藏书丰富、国学氛围浓厚的大家庭成长为一代大学问家与大书法家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章太炎故居上承仓前先民耕读传统,下育章氏家族一代儒宗,一直到今天,这座古建筑仍屹立在仓前老街,屹立在仓前悠久的历史中,作为仓前乃至浙江省一枚熠熠生辉的勋章,启示着后人赓续崇文重教遗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跨出故居门槛,实践团成员们缘河东行,踏上仓前街道的西半段——创业大街。这一段街道的沿河地带以商业店铺为主,并配置有人大联络总站、人才驿站等公共服务空间,远河端则分布有大量诸如孵化器、网络科技公司等产业集群。
老街沿河建筑整体保留了白墙黛瓦的古典特征,商铺尽管多为小而精致的现代化商店,但其招牌也多采用复古风格,与街道整体古韵协调统一。这条创业大街除了为创业者提供长期店面,还会定期举办“梦想集”活动,招募大量流动摊位,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一生活文化市集不仅会展示陶瓷文玩、国风服饰等多彩的文化产品,还会为游客提供多样的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的途径,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共同记忆、铭刻在华夏血脉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自豪感。
穿过涵洞,实践团便来到了街道的东半段——互联网村。与西段的创业大街迥异,这里汇聚了大量互联网公司,建筑分布更为规整、建筑风格更为现代,充分体现了其“以‘数字经济’与‘新制造业计划’双引擎驱动为动力,加速赋能楼宇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该区域还设有许多公共服务站,譬如筑梦服务站、余杭区互联网党群服务中心等,为广大青年创业者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设施和友好的环境。
图片为互联网村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文化关乎国本,文脉同国脉相连。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脉络和文明递嬗,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通过本次实践,成员们深刻意识到,构建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不仅是打造独特城市名片的重要环节,还是改善乡镇、社区文明形象的关键举措,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方面,语言文字工作已显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助推作用,同时,其仍具备强大的潜能,等待着我们继续发掘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