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AI时代,教育需重点培养三大能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AI时代,教育需重点培养三大能力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08/16/59643395_1116541104.shtml

在AI时代,人才应该具备培养哪三类关键能力或特性?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AI时代所需的三大核心能力,并探讨如何培养这些能力。

第一类是知识性的,可简称为“会用AI”,即具备AI的基本素养,并达到一定程度的熟练和精通。需知,AI属于未来世界的基本生存技能,就和今天是否会使用智能手机一样。可以想象,在未来,AI能力将是简历的一部分。
第二类是认知性的,即在基本AI素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用好AI”所需的认知能力及智识能力。
第三类属于社会心理类——包括个人性情、生活态度、情绪管理、压力调解,以及人与人的共情、互动、沟通、合作、领导等。传统上,这些能力被归为“情商”或“软技能”。
如果进一步分类,会发现第一项能力偏向“硬技能”,第三类能力偏向“软技能”,第二类能力则介乎二者之间:
教育面向AI时代,需要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能力。
参考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发布的《未来工作报告》,报告中列示了调查受访企业人认为哪些技能是当下和未来最有价值、最稀缺的:

由上自下依次是:
——创造性思维
——分析思维
——科技素养
——好奇心及持续学习能力
——弹性、灵活性、活力
——系统思维能力
——AI与大数据
——驱动力及自我意识
——人才管理
——服务导向与客户服务
——领导力与社会影响力
——同理心与积极学习
——可依赖性与注重细节
……
这些技能其实基本从属于以下列出的三大类能力。接下来就具体介绍一下AI时代个体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


第I类能力:“会用AI”
——AI素养/技术素养与精通
在未来世界,熟悉并熟练运用各种重要的AI工具是基本生存技能。
在工作岗位有限的时候,假定人们的基础能力相当,但你驾驭AI的能力更强(甚至可以通过AI弥补基础能力的短板),那么你获得工作机会的概率就大于竞争对手。如果你连AI都不会使用,那么大概率会遭到淘汰。
例如今天一个学生想搞平面设计或做动画设计,光学美术是不行的,还得熟练掌握各种生成式AI工具。除了本行知识外,必须学习使用新的科技工具——尤其是AI。这部分能力属于典型的“硬技能”。
可将AI设想为强大的“外骨骼”,只不过它不是肌肉、机械、身体,而是知识和认知领域的:如能够熟练使用“外骨骼”,就能弥补自身体弱小的缺陷,打败更强壮的人(甚至降维打击)。
未来是AI的时代,AI也应该从“从娃娃抓起”,从小就让孩子接触和学习AI,了解各种围绕AI的问题:
——AI能够用来做什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AI的原理是什么?
——具体而言,如何用AI解决问题,或更好地解决问题?
——如何利用AI帮助自己学习、为自己赋能,令自己更加强大?
——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AI的潜力?
——AI的局限是什么?风险是什么?
……
因此,有必要构建一套围绕AI及相关科学技术的课程,旨在提高成年人及未成年人的AI素养与能力。课程应当考虑包括人文、社科部分的内容:从人类视角、历史视角认知AI。
在新时代下,强烈建议孩子多把时间投入到STEM、机器人/编程之类的学科,让孩子多操练技术。
如非必要,如世家传统,或者为了谋生等,有些非常占据时间精力金钱的“大坑”建议回避。例如钢琴、小提琴等乐器。这是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中产家庭练习的技能,耗时巨大,赛道极窄,投入产出比低。如果一开始就是作为课外技能/爱好的,则对这些领域的过度投入反可能会使孩子在未来时代的竞争里处于不利境地。
有的人反驳说,音乐修养也很重要——那就让孩子去学音乐欣赏、艺术鉴赏课,让他了解音乐,毕生都可以从音乐/艺术中获得启发、灵感、慰藉,将音乐内化到他的情商和社会化技能,但不需要投入无数小时学习乐器。
还有人说,学乐器过程中的纪律、韧性也很重要——那就让孩子去参加体育项目:体育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锻炼纪律、培养意志,同时也有更多的人际互动与竞争。这些品质都是情商和社会化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II类能力:“用好AI”
——适应未来时代的认知及智识能力
这类能力指向的是如何更进一步地用好AI。为了适应未来,孩子们的能力建设可能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驾驭AI和科技。即大家都会用AI的情况下,但你比别人用得更好。
第二:考虑到AI与科技的迭代更新,个体的能力要和AI和科技有一定的差异化。如果能力是目测可以很快被取代的,那就不是长久有竞争力的能力;
第三,未来世界发展是瞬息万变的,刻舟求剑肯定是不可能的,新一代人必须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使用过生成式AI工具的人都知道,AI掌握着海量的知识资源,对于AI使用者来说,更重要的技巧是如何提出更好的、准确的、全面的问题,以获得最佳的答案。提好问题甚至比答好问题还要重要。
在AI时代里,人们需更加侧重培养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1)(广度)系统思维能力、框架思维能力。看问题要更有广度,如果没有广度的话,也就无法全面地提出问题;在广度背后还得有框架,而不能是简单发散的;
2)(深度)分析能力与批判思维。有了AI的赋能,人类就可以着手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但前提仍是人类能够敏锐地观察、收集必要的信息,进行归纳、推理、分析,得出洞见,看到究竟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切入点。同时,在运用AI工具的同时,不断与AI进行正向互动与反馈,推动问题的解决。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能最充分的发挥AI的潜能;
3)创造性:用过生成式AI工具的人知道,AI的创造能力已经很强了,至少能够达到人类的平均水平(甚至是从业者的平均水平)。大多数人的能力其实落在AI之下,少数人能在AI的基础上,将AI输出内容的质量进一步向前推进。这些能够在AI基础上进一步创造价值的,一定是创造力最出众的人。(他们也是AI追赶和学习的对象)
4)适应能力与韧性:未来世界,技术还将不断地更新迭代,我们无法想象外部环境的变化。彼时,只有具备最强适应能力、灵活性、弹性、活力的、自驱力的人才可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5)学习能力: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只要一个人具备学习能力,就能适应未来。一是坚持学习:能够适应未来的人一定会把学习作为习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能在有生之年不断的学习、进步;二是善于学习:知道要什么时候要学什么(敏锐性、洞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能学好什么(自我意识),知道从哪里学(智力资源的获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到要学的东西(悟性、学习力)。
罗列这些能力并不难,关键是如何培养这些能力呢?
东亚教育传统模式,在培养这类能力方面好像不仅没有优势,而只有劣势——过度注重结果而非过程;答案以封闭为主;高度依赖重复背诵,“填鸭式”的应试学习。
从人的能力准备角度而言,AI时代的到临对东亚教育是不利的,会更有利于西方。为了更好地适应AI、驾驭AI,需要对东亚教育体系做有针对性的调整。
那么,如何获得分析思维、批判思维、框架思维、系统思维呢?
问题可能就是答案本身,解决方法就在AI:只要不断地使用AI,就能帮助人脑加强这些方面的能力。
以生成式AI为例:
——使用得越多,越能了解AI的能力、潜力与局限及风险;
——使用得越多,越能了解自己,了解AI与人之间的边界与差异;
——使用得越多,越知道自己该如何借力AI,利用AI为自己更好的赋能;
——使用得越多,越擅长与AI对话,越能优化自己的“输入”,发挥AI的潜能;
——使用得越多,越能知道分析思维、批判思维、框架思维、系统思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重要
——使用得越多,也就越能帮助甚至强迫自己锻炼分析思维、批判思维、框架思维、系统思维。
简言之,只要不断使用AI,人的认知和智识能力有可能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开始系统性地增强这些能力。而这些能力都与更好地驾驭AI相关。
这就是人和AI在认知和智力上的“再定位”或“再分工”。
但AI也是双刃剑,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为使用AI而自动具备这些能力——更多的人可能只会陷入认知惰性(意即AI会让他们变得更“笨”)。

第III类能力:“社会心理能力”
——从个人的情绪管控、自我意识、自驱力,到人际关系的管理等各种“情商类”、社交类技能。
这类能力属于典型的“软技能”,并非新鲜事物,但在未来的AI时代,由于所有人都可以通过AI增强“硬技能”(如认知、智力、知识等),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变小,使得 “软技能”变得愈发重要。
社会心理类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对内(个体):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
——驱动力
……
对外(人际):
——社会观察与感知力(“察言观色”、理解、共情等各种能够增进社交关系的技能,例如幽默感)
——沟通与表达(形式:一对一、小团体、公共演讲……;目的:阐述、谈判、说服……)
——合作能力
——领导力
……
社会心理能力,很难进行绝对的量化与精确的定义,大抵有几个特征:
第一是有一定的先天性,在人和人之间存在先天分布不均,后天也会受生理因素影响:有的人天生擅长社交,有的人天生不擅长社交(例如处在自闭症谱系);有的人天生乐观,有的人则天生情绪不稳定(焦虑症、双相情绪障碍症)。
第二是AI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持和辅助,但无法起到取代作用。例如AI可以帮助制作演讲材料,但演讲最终还是由真人进行;AI不可能助力生活中每个人际互动场景,不可能直接帮助个体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AI也不能帮助个体进行情绪管理。
第三是“精神社会技能”、“软技能”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进行提高。这部分技能在传统教育里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甚至不被认为是技能。在未来时代,人和人之间“硬技能”的差异将在AI的帮助下变小——好比所有人都安装了机械骨骼,都成了“大力士”——决定人际差异的就是“软技能”了。
如何培养社会心理类的“软技能”?同样也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开始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自我意识),了解如何管理情绪及应对压力,培养社会观察能力、社交能力等,而团队合作、演讲与沟通都是核心技能。
以上三大能力,即AI时代的核心能力,也是教育在面向未来时需重点培养的能力。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