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制造原子弹,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周光召:制造原子弹,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2024年8月17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周光召为国家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周光召出生于湖南,1947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取了北京大学研究生,进行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
1957年,周光召受国家派遣,远赴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学习。经过近4年的努力,他在新兴的粒子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59年,苏联决定停止协助中国研制核武器,并撤回在中国的苏联专家。得知这个消息后,周光召十分气愤。他召集在苏联的中国专家,讨论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搞原子弹的问题,并自告奋勇致信中国核工业部:"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科学家,我们已经做好一切准备,承担祖国下达的这项光荣任务。"
1961年,周光召回到祖国,在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任职,与邓稼先、彭桓武等人一起,全身心投入到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中。从此也开始了他长达19年隐姓埋名的国防科研生涯。
周光召的到来,迅速帮助扫清了原子弹研制道路上的障碍。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就顺利完成。他协助邓稼先交出了中国首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随即制造工作展开。
经过两年的努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运抵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然而,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预定时间已不足24小时,一封紧急电文对原子弹的设计提出了疑虑。上级希望负责核武器理论物理研究的周光召等人做一个认真的估算: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周光召和同事们紧张运算了整整一晚,次日上午将一份联合签名报告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经计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可能性超过99%,除了一些人为不可控制因素,原子弹的引爆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这份报告可谓原子弹爆炸前的一颗"定心丸"。
10月16日下午,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正式跨入有核国家行列。
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周光召等科学家又在中央的指示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氢弹的研究计划。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的蘑菇云冉冉升起。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
1999年9月18日,由于在核武器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时年70岁的周光召与22位科学家一起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一代国士,赤子之情。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好的告慰是奋进。送别周老!
本文原文来自央视新闻官微,综合《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