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
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社会学之父”。他的理论体系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孔德的生平、学术轮廓以及他提出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等内容。
一、生平与学术轮廓
(一)生平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出生于法国的蒙彼利埃市。16岁时进入法国巴黎综合工业学校学习。1817年至1824年期间,他担任圣西门的秘书。1857年去世。
(二)学术轮廓
1826年,孔德开始讲授自己的哲学思想,并逐步形成了实证主义哲学体系。1839年至1842年,他发表了《实证哲学教程》(共6卷),系统阐述了实证主义理论。1851年至1854年,他又发表了《实证政治体系》(共4卷),深入探讨了“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思想。
其他重要著作包括:
- 《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44年)
- 《实证主义概论》(1848年)
- 《实证主义手册》(1851年)
- 《向保守分子的呼吁》(1855年)
- 《主观主义的综合》(1856年)
1848年以后,孔德致力于“人道教”的建立,设计了一整套宗教仪式和僧侣制度。
二、社会实证学的提出
实证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实证的,就是科学的,是可以验证的”。实证方法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方法为模板,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历史法等手段,直面具体经验事实,排斥价值评价和理想要求,追求客观、确实、有实际用处的实证知识。
观察法
观察法强调理论对观察的重要性,以及具备必要科学修养的重要性。直接观察以直接发生的社会现象为对象,间接观察则考察社会的和文化的遗迹、风尚、仪式、语言的使用等。两种观察方法的交替使用,可以为社会学研究提供所需的资料。
实验法
实验法包括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直接实验是在专门创造的条件下观察现象变化,间接实验则研究社会动荡(尤其是革命性动荡)产生的病态性偏差。
比较法
比较法主要包括:
- 将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进行比较,以理解人类社会组织特征
- 对同一时代不同社会生活进行横向比较,寻找共同特性
- 对同一社会中不同阶层的生活状况进行比较,理解社会整体特征
历史法
历史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注重事物的发展过程。历史方法本质上也是一种比较方法,但比较的时空不同。
孔德提出了实证主义的五个内涵:
- 真实的而非虚幻的
- 有用的而非无用的
- 肯定的而非犹豫的
- 精确的而非模糊的
- 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三、社会静力学(社会秩序论)
社会静力学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以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孔德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众多部分构成的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每一部分都在维持整体稳定中发挥作用。社会秩序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能够将不断分化和复杂化的社会规范为和谐的有机整体。
社会静力学在逻辑上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人性具有三重性质:情感、活动和智力。情感可以区分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利他主义包括敬慕、崇敬和仁爱。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维持着社会的共存与秩序。
社会静力学还探讨了社会分化的正负功能。社会分化可以增强社会联系并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但过度的个人主义和自主性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因此,需要加强政府控制社会的职权与整合社会的职能。
四、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论)
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秩序是进步的基本条件,所有的进步最终都趋向于巩固秩序。
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现实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包括政治、经济和才智方面的矛盾。其中,才智是主要的驱动力。孔德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工业社会的特征包括科学的劳动组织形式、资源开发与利用、财富增加、工人集结、潜在的阶级矛盾、生产过剩危机等。未来的社会将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由牧师、银行家、企业家共同管理。
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才智、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政治活动等。孔德认为文明的进程像动物爬行一样,以平均运动为中心蜿蜒前进。
总结
孔德作为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提出了将经验资料作为人类知识来源的原则。虽然他的三段论理论并非完全建立在经验资料基础上,但他的实证主义主张在迪尔凯姆手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孔德不仅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还倡导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使实证主义社会学成为社会学的主流。他的整体观思想为结构功能论所继承,将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强调结构分析与动态考察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