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述说电力机车发展历程
老物件述说电力机车发展历程
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电力机车的引进与国产化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1953年宝成铁路建设初期引入电气化铁路技术,到2007年最后一批进口电力机车退役,这段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铁路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自主创新精神。本文通过展示宝鸡机车检修厂厂史馆中的珍贵史料和老物件,为您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电力机车发展史。
图1:宝鸡机车检修厂厂史馆珍藏的6Y2型08号和6G型84号电力机车铭牌
图2:我国首套电力机车运用及检修规程技术资料
图3: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女司机驾驶进口6G型电力机车飞越秦岭之巅
走进宝鸡机车检修厂厂史馆,其中展示着大量珍贵的铁路史料和老物件。一本发黄的技术维修手册和两块机车铭牌被人们视为“宝贝”,因为它们见证我国电力机车从进口到国产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1953年,在宝成铁路建设初期,考虑到宝鸡至秦岭间坡度大、弯道多等因素,原铁道部综合苏联援华铁路技术专家和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意见,决定率先在宝鸡至凤州段引进电气化铁路技术。为此,一方面采用电力机车双机牵引的技术条件修改了线路走向,前期组织了线路设计施工;另一方面,选派技术人员赴苏联学习铁路电气化知识,同步开展国产电力机车研制。
这个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批优秀的铁路科研工作者围绕我国电气化铁路采用何种电流制展开了讨论,其中取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曹建猷教授首先提出,我国发展电气化铁路,应当果断放弃成熟的直流低压供电,直接采用交流高压供电这一当时世界主流技术。
1957年4月,原铁道部就这一技术标准问题召开了专题会议,与会专家认可了曹建猷教授提出的计划方案。当年9月,下达《宝成铁路宝凤段电气化设计任务书》(铁机余〔57〕第179号),确定宝成铁路宝凤段由直流改为2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制,由原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和电务设计事务所重新设计施工改造方案。同时,按照最新技术标准更改原计划从苏联引进的电力机车设计制作方案。后来,得知苏联计划从法国进口电力机车的消息后,我国也迅速提出了从法国进口一批技术相对成熟的电力机车的设想。这样,在解决宝凤段电气化铁路运用何种电力机车难题面前,形成的自制和进口并行的两套解决方案,更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6月15日,我国第一段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宝(鸡)凤(州)段动工改造。同年12月,首台国产6Y1型001号电力机车在湖南株洲下线。在此后的1960年5月至8月,6Y1型001号、002号电力机车在秦岭段试运行后,发现引燃管逆弧、调压开关烧损和牵引电机环火三大问题,严重影响机车正常运行,不得不返厂整修,并进一步实施技术改造,提升机车性能。
同期,由于中法两国尚未建交,只能通过苏联牵线搭桥,经过3个月18次的艰难谈判,成功签订了采购25台电力机车的商业合同,也是新中国首次从国外进口电力机车。1959年12月,原铁道部派出6Y2型机车验收小组赴法国以“监造”之名学习技术。1960年至1961年,25台进口6Y2型电力机车分别“漂洋过海”抵达大连、上海等港口,再转运至宝鸡电力机车段进行组装试验,成为当年宝鸡至凤州段91公里铁路电力牵引的主力车型。这批机车定型为6Y2型,其中“6”代表六轴,“Y”代表引燃管整流,“ 2”代表第二种型号,车号为1号至25号。
此时,新中国的铁路科研工作者利用仅有的电力机车运用检修力量,全身心投入学习借鉴,翻译编写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资料、规章制度。如今,陈列在宝鸡机车检修厂厂史馆的《6Y1型、6Y2型电力机车运用及检修规程汇编》,是我国第一部电力机车运用检修技术规程。翻开这份当年做为保密文件管理的文献扉页,一幅手绘版的电力机车图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老一辈铁路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故事。
1960年,针对进口机车“水土不服”的问题,宝鸡电力机车段一步步攻克了运用检修难题,于1962年12月完成首台6Y2型电力机车自主架修。同时,积极开展适应性技术改进,于1969年通过引燃管“改硅计划”,摆脱了西方“卡脖子”技术封锁,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也为国产电力机车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1968年3月,迎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湖南株洲田心机车车辆工厂汲取法国电力机车技术,并在整流装置和提高牵引电动机功率、电阻制动功率等方面进行改进后的6Y1型008号电力机车,正式定名为韶山1(SS1)型并开始小批量生产。
随着宝成铁路电气化改造的分段实施,电力机车供不应求的问题愈发突出。着眼加快电气化铁路技术推广运用的需要,考虑缩短与欧洲的技术代差,原铁道部于1970年决定分别向法国、罗马尼亚各小批量订购一批新型电力机车,进行技术比较。其中,从法国进口40台6G型电力机车,其中“6”代表六轴,“G”代表硅半导体整流,车号为59号至90号。后来,这批适合大坡度线路的电力机车在宝成铁路宝鸡至广元段牵引运行,与国产韶山1型电力机车并驾齐驱,飞越秦岭之巅。
随着新型机车的“加盟”,6Y2型电力机车从1976年开始退居二线,并作为备用机车封存。1980年以后,我国首批实际投入运用的6Y1型电力机车逐步退役报废。1990年以后,经过长期运用,第二批进口机型6G型电力机车设计缺陷和维修保养问题大量浮现,也步入设备老化阶段。虽然宝鸡电力机车段一再进行技术改造,但终究无法一再延长这些“老车”的寿命。
2000年,随着国产的韶山3型、韶山6B型电力机车的相继配属,再次加速了6G型电力机车的退役步伐。2007年,最后的6Y2型08号机车和6G型84号机车,在宝鸡机车检修厂内拆解,留下了两块珍贵的机车铭牌。
时光如梭。这3件饱含历史沧桑的老物件,见证了新中国铁路科技工作者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讲述着我国电气化铁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1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铁路牵引动力也实现了由进口到出口、直流到交流、普速到高铁、落后到领先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