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切断网络黑话烂梗的传播链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切断网络黑话烂梗的传播链条

引用
1
来源
1.
http://m.cnhubei.com/content/2024-10/19/content_18535589.html

从"佛系"到"内卷",从"奥里给"到"哈基米",网络热词层出不穷,但其中也夹杂着不少黑话烂梗。这些晦涩难懂、攻击性强的网络用语,不仅影响了语言的规范使用,还可能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引发广泛关注。

网络黑话烂梗从何而来

网络热词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在BB机时代,"000"表示请回电,"888"表示恭喜发财万事如意。"520"表达喜爱等为人熟知的数字谐音诞生。当技术进化到键盘普及后,拼音缩写词应运而生,"gg"(哥哥)"mm"(妹妹)等带有年代感的词汇开启了网络语言的开端。自2018年起,随着第一批00后进入大学校园,他们奇怪的话语方式开始引起舆论关注,一度被冠以"黑话"之名,而以拼音缩写逐步流行起来的网络黑话,则与互联网圈层文化的盛行密不可分。

网络黑话烂梗发源于饭圈。最初,使用拼音缩写是出于规避敏感词的考虑,这一造词手段与饭圈文化碰撞后,便以极快的更迭速度在网上传播。"本命"(最喜爱的偶像)"墙头"(立场不坚定的人)"寄刀片"(恶意差评)"黑粉头子"(带头攻击的人)……明星粉丝圈创造出一套近乎加密的网络用语,由同一圈层人员破译解读,并且持续更新发展。

网络黑话与弹幕文化相伴相生。Z世代通过弹幕点评视频,展现个性与态度,催生了众多新奇黑话。例如"awsl"这一弹幕热梗,最初源于B站的一位UP主在直播时因激动而发出的"啊,我死了"的口音,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表达激动等情绪的代名词。类似的还有"前方高能"(精彩内容即将出现)"素质三连(点赞、投币、收藏)"等弹幕常用语,成为了Z世代在弹幕文化中独特的表达方式。此外,一些网络段子也在弹幕中广为流传,如"皮皮虾,我们走"(源自游戏《穿越火线》)"真香警告"(讽刺反悔行为)等。这些段子往往源自某个热门事件或视频,经过网民的不断传播和加工,最终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网络黑话。

切勿混淆黑话烂梗和网络热词

应该承认,网络热词热梗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客观记录、反映了社会实际,也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即有的会焕发出活力,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比如"网红"(网络红人)"脑洞"(想象力)"村超"(乡村足球联赛)"村BA"(乡村篮球联赛)"内卷"(过度竞争)"正能量"等网络流行词就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有的则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比如80后与90后曾过使用"火星文"(用特殊字符替代汉字的网络语言)。然而,当下使用黑话烂梗的群体却希望用黑话为其所属的社群与外部世界划定一条明确的界限,让网络黑话具有了一些不同于网络热词热梗的特点。

其一,晦涩难懂,难以适应大规模交流的需要。如果说"xswl"(笑死我了)和"yyds"(永远的神)还能被大部分人"破译",那"bdjw"(不讨论)"u1s1"(说实话)则如代码般隐晦难懂。倘若一些黑话再渗透到日常社交中,反而会造成深层次的误解与社会割裂。

其二,大量使用拼音缩写,容易造成歧义。比如"yyds",有网民解释为"永远的神",但也还有"永远单身"(永远一个人)"以一当十"(形容实力强大)"一衣带水"(形容关系亲近)"有一点事"(表示事情不简单)等奇奇怪怪的注脚,容易造成歧义。

其三,攻击性强,多用于嘲讽污蔑、抹黑攻击。动辄问候祖上"安康"的"祖安文化"(源自游戏《英雄联盟》),在一些游戏社区、社交媒体及视频剪辑平台中流行开来,"祖安"一词已逐渐演变成谩骂、侮辱及粗俗言语盛行的代名词。

黑话烂梗的危害不容小觑

演变成网络低俗色情的温床。"自行车"(性暗示)"家教"(性交易)"做饭"(性行为)等正常的词汇被黑话扭曲变为含有低俗信息的暗语;"喝茶"(嫖娼)"茶叶"(嫖客)等互联网黑话则暗含情色交易;"媛"字现在也成为互联网黑话中含有贬义、嘲讽的高频词。更有部分自媒体为博取眼球,借助特定事件强行造梗,出现了低俗价值取向。

背后存在群体污名化现象。近年来,黑话烂梗背后性别、职业、地域污名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如"宇宙警察"(多管闲事的人)被用来指多管闲事的人;再如"江西彩礼高"(地域歧视)"山西煤老板"(职业歧视)"河南偷井盖"(地域歧视)"云南超雄老奶"(性别歧视)等地域、性别污名化的烂梗也不时出现。

助长语言暴力不良风气。黑话烂梗往往与恶意营销、网络暴力等行为紧密相连。个别短视频和综艺节目为迎合一些网友的低俗情趣,刻意制造浮夸低劣的烂梗吸引流量。

烂梗盛行改变表达习惯。黑话烂梗盛行,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公众的表达习惯,尤其是对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语言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中小学生,其负面影响尤为深远。夸赞是"绝绝子"(非常好),小狗是"修狗"(哮天犬),真的假的是"尊嘟假嘟"(真真假假),完蛋了是"芭比Q"(barbecue,烧烤)……这些看似新颖有趣的表达方式,实则是对规范语言的扭曲和破坏。

冲击语言生态影响文化交流。更为严重的是,黑话烂梗在学生作文等正式书面表达中频频出现,这些语言表达错误、中英文混杂以及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错别字"乱象,可能会使未成年人逐渐丧失对规范语言的敏感性和掌握能力,不仅会阻碍个人的语言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更会对社会的文化交流和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治理网络黑话烂梗,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行动。但要有效遏制黑话烂梗的流行,除了需要公众提高警惕、自觉抵制外,更需要相关网站平台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优化议题设置机制,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和审核,从源头上切断黑话烂梗的传播链条,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本文原文来自荆楚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