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难一点的数学题,就不愿意思考,怎么办?
遇到难一点的数学题,就不愿意思考,怎么办?
当孩子遇到难题时,是否常常选择逃避,不愿意动脑思考?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大脑的"趋利避害"机制在作祟。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解析这一现象,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什么是习惯性懒惰
大脑很爱偷懒。它是"趋利避害"的。因为它是耗能大户,它要尽量歇着。不歇着可就太耗能了!远古时期摄入不足,不这样就得"凉凉"。这是进化的遗留问题。无关好坏,我们人类的"出厂设定"就是如此。
难题费神,思考费力。能【逃避】当然要逃避。只有当这件事:诱惑很大、不得不做时,大脑才愿意做。比如,考试时。有不会的,肯定要拼命【想】——这里有考好后的诱惑、有不得不做的压迫。
而写作业、平时看到题目,并不紧迫。
- 我可以问家长;
- 我可以问学习机;
- 我可以摆烂,告诉老师我就是不会……
糟糕一些是【不写】。好一些是孩子放弃思考来问你。哪怕孩子在帮助下写完,我们也是乐意的。许多家长追求的不就是快点写完嘛。因此,幼崽们没有思考的动力。
- 没有动力,思考的这条脑回路就总是打不通。
- 路修不通,就不通车。
- 不通车就没有走这条道的习惯。
- 没有走这条道的习惯——就习惯性懒惰。
到这儿,想让孩子思考数学难题,我们要做的留很明了了:制造一条脑回路。
制造脑回路
修路,首先是打通它,然后是巩固它:
- 硬生生让孩子走出一条来——打通。
- 形成迎难而上的习惯——巩固。
打通我们要做几个关键动作:
- 找到孩子不愿思考的题目;
- 找到题目后的知识点;
- 复习知识点;
- 你先弄明白相应题型的解题思路;
- 引导孩子找到思路;
- 把题目做出来;
- 给予肯定。
当孩子做出来哪怕一次,神经元也会连接——可以说路基有了。接下来就是巩固。
巩固的关键动作是【重复】——不断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要:
- 坚定——坚定执行,不能退却,孩子需要家长立在那儿。
- 耐心——孩子会闹,会反复,给予理解并耐住性子走下去。
- 给时间——不要急,时间可能比你想的要久,你得允许孩子慢。
最终,直到孩子习惯:
- 这条脑回路就变成高速公路了。
- 变成高速公路后一切都自动化了。
- 自动化之后大脑不再认为思考很费劲;
- 思考不费劲,数学成绩自然提升。
如此,家长轻松、孩子进入新篇章。
动作解析
找到题目好理解,但并不好做。题目不是越难越好,而是恰到好处。太难,孩子会恐慌,完全没有一点头绪,更加厌恶。太简单,帮忙一读题娃就会,没有意思。
这题要:
- 恰好熟悉,又有那么一点陌生;
- 貌似知道,又不能通透。
这样的题目,就是处在孩子学习区的题目。各种研究都表明:在学习区学习,效果最好。
比如,我孩子学了除法。
- 除法算式,计算练习对她来说是简单的。
- 除法类型的奥数题,对她来说是恐慌的。
- 稍微绕一些的除法应用题,对她来说刚刚好!
这种题目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到!
- 做出来不是太难,尝试起来没有挫败感,家长也好引导;
- 做出来非常有成就感,孩子知道自己可以,不用每次都假借外力。
然而,这种题目不好把握,需要家长用点心。有个公式"15%的陌生感+85%的熟悉感"——参考一下。(当然不可能那么精准,只是大致方向)
接下来找题目背后的知识点。
- 有的题目是因为缺了一块答不出来——不知道"时间=路程÷速度",看到题目孩子会一脸懵。
- 有的题目是课本概念没有理解透——如:不理解乘法根本,123×3=369,得数里的3是代表了什么(代表100×3)这种题目答不出来。
你要能准确判断难题背后的知识点,并借助一些资源给孩子补齐——这是很高的要求了。因为很多家长不能准确定义知识点,也讲不好。这时候就要去:网上搜、问老师、问身边的人。(总之你要想办法)
补齐后先别讲题。
- 你先弄明白这道题的思路。
- 并且确定自己是对的。
- 再去引导孩子做题——注意是【引导】,不是【告诉】。
- 怎么引导?像这样,你可以问问孩子:
- 我们要求什么?
- 我们知道什么?
- 我们知道的和要求的怎么建立联系?
- 建立联系后,你能梳理一下做题思路吗?
基本上,如果题目你选得对,问过这几个问题后,孩子就能做出来。做不出来,是多半卡在"建立联系"这一步上。那需要你提示孩子如何建立联系,并让孩子记住——记得多了,脑子里就有模型了。
接下来,孩子需要的只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还要把题目补齐、写完整。
最后,你得肯定他。肯定的话不能随便说"你真棒"——具体点:
- 你通过补齐知识点、
- 把未知跟已知建立联系、
- 自己找到了解题思路、
- 并且解答完整、
- 你可以自己思考,自己做难题了。
这就可以了。不需要许多假大空的话。肯定的过程中,你帮孩子做了总结。第二天,重复这个动作。第三天、第四天……不断重复。中间孩子有惰性,你帮ta坚定下来。
总结
不爱思考是没有思考习惯;培养习惯,先生出脑回路再巩固。
本文结束,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