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声音平时很好听,语音里却很难听?
为什么声音平时很好听,语音里却很难听?
你是否曾有这样的经历?微信聊天时,给别人发了一段语音,自以为声音清脆动人,结果一点开自己的语音条时不禁怀疑:这真的是我的声音吗?怎么这么难听!
为什么我们现实中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总觉得跟微信语音里的不一样呢?最重要的,到底哪个才是你真实的声音?
声音传导的秘密
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产生并由介质传播的,我们听到声音靠两种途径:一是空气传导,二是骨传导。
当我们说话时,声带的快速颤动会带动颅腔振动,将声波能量传到外淋巴产生听觉。所以我们不仅会听到空气传导的声音,还会听到经由颅骨传导的声音。
当我们捕捉外界声音时,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刺激鼓膜振动,并由听小骨链振动放大刺激内耳结构,将模拟波形转化为神经冲动,最终传递给大脑皮质分析加工,形成声音。
语音里的声音为什么难听?
声波传播途径不同
根据声音传导介质的不同,它们既通过空气振动传到耳朵里,又通过口腔,经过牙齿、牙床、上下颌骨等部位,直接传到内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所以我们最先听到的是由骨骼传播的声音,由于阻力的原因,声波频率下降,从而降低了音调。经过骨传导的声音为低频波,往往更加低沉且富有“磁性”。正是因为叠加了低沉声效,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也更加丰富有层次。
而电子设备录下的声音是先转变为电信号记录下来,再通过“电-声”转换系统进行还原,最后从扬声器中放出,直接通过空气传到耳朵的。相比于听见自己说话的声音,它缺少了通过骨骼传到内耳这一途径,所以听起来会和平时自己听到的声音不同。
总结来说,我们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更深沉、浑厚,而别人听到我们的声音或是录音设备记录的声音更清脆、明亮些。
与自我认知的声音存在差异感到不安
第二个原因是:你的语音确实是一种新的声音,而这一声音又暴露了你的自我认知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因为你的声音是独一无二的,是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想象与现实的不匹配可能会令人不安。你听自己的语音时突然意识到别人一直在听着不同的声音。
埃塞克斯大学的心理学家西尔克·保尔曼博士说:“录音里听来的声音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这让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时感到害怕,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心理预期。声音在个人身份认同中起着巨大作用,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并不是想象中的模样。”
哪种声音更真实?
事实上,这两个声音都是真实的,只是听的角度不同而已。一般情况下,社交软件里自己的声音与别人听到的声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只是因为自己长期习惯于二者混合而来的声音,因此才会觉得,这明明是自己的声音,但却是如此陌生。
也就是说,你以为的你的声音,可能还真不是你的声音,只不过你在自我美化、自我欺骗罢了。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真实的声音。如果你想更为准确地听到自己的声音,不如试试更自信地发语音消息,多和网友对话吧。据可靠研究称,更加自信的人会具备更强的声音加工优势,他们擅长寻找真我,也会更明确自己的声音到底什么样。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