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新研究发现自闭症诱因,一种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塑料制品中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新研究发现自闭症诱因,一种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塑料制品中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393129

2024年8月7日,澳大利亚科学家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他们发现了一种会增加儿童患自闭症的诱因,一种很容易就接触到的化学物质BPA。

这项研究追踪了600多名婴儿(自闭症患者主要是男婴)的发育情况,为期 10 年,然后发现:

如果在母亲尿液中发现BPA,那么孩子更有可能在2岁就表现出自闭症症状,到11岁,他们被确诊自闭症的概率比普通人高6倍。

研究认为,接触BPA 较多的人会抑制芳香化酶,这种酶是大脑发育的关键酶,抑制这种酶就有可能增加患自闭症几率。

在接下来的小鼠实验中,各项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更糟糕的是,这种化学物质,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BPA,也叫双酚A,可以防止塑料变硬和金属生锈,一直广泛用于塑料制品中。

例如奶瓶、矿泉水瓶、食品包装、喝水杯,以及一些金属罐头的内层等等,有的奶粉罐里就有。

它可以吸入、皮肤接触、包装接触食物食入等多种形式进入体内。

关于BPA对人体的健康影响,这也不是第一次报道了。

根据过往的研究来看,科学家普遍认为BPA是有害的。

但是,目前研究几乎都是针对动物的,或者是研究调查那种,缺乏人体实验数据,因此关于“BPA对人体是低毒还是高毒”这一项是有争议的。

主张禁止使用BPA的科学家认为,BPA是一种异雌激素,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也有可能诱发癌症一类的疾病,尤其对婴幼儿,会诱发性早熟,影响胎儿发育。

但也有科学家认为,BPA的剂量大小才能决定其毒性。

目前比较官方的衡量标准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料制品中,BPA含量很低,不足以对人体造成危害。

很多超市小票上也有BPA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争议是:塑料容器是否会释放BPA,研究人员说法不一。)

一方觉得有毒得禁,另一方则觉得毒性没那么大,没必要禁。

于是,BPA就成了公众和科学界一直争论的焦点,含有BPA的产品也仍在生产和使用,每年产量高达2700万吨。

争议归争议,为以防万一,很多地区对婴幼儿还是采取了保护措施,尤其是婴幼儿奶瓶,是严格禁止使用BPA。

最早将BPA列为有毒化学物质的是加拿大,2008年,规定禁止在奶瓶中使用BPA;

瑞典则是规定,3岁以下儿童用品的包装,以及涂层,不允许含有BPA;

我们国家在2011年也发布公告,禁止在婴幼儿奶瓶中使用BPA。

这一次研究成果,其实给我们提了一个醒:BPA还可以通过母体来影响胎儿,过去只对婴幼儿产品严格监管BPA,这样的保护现在来看是不够的。

现实中,人类接触BPA的途径实在太多了。

除了日常使用的一些塑料制品中有,自然环境中也有,它可以随着生活污水流入了大自然。在美国的地表水和沉积物中,科学家经常能检测到低浓度的 BPA。

虽然说,BPA在环境是会被降解的,它在水中的半衰期为 4.5 至 15 天,但是,BPA持续输出太强了,以至于根本来不及降解,就不断有新的BPA加入。

这对大自然中的植物和动物肯定会带来影响,也有可能间接影响人类。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