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课堂?成都这所小学给出了答案
如何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课堂?成都这所小学给出了答案
新课标颁布后,小学课堂会发生哪些变化?一线教师们又该如何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课堂?4月28日,创建学习共同体,我们在路上——第十三届“精致的课程与教学”教育年会在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正式举行。
来自成都市教育学会、成都市民办教育协会、上海师范大学学习共同体——深度学习研究中心、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及多所学校的教师代表等3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学习共同体”,进行课例展示和经验交流。
课例展示:把课堂还给孩子
活动现场,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芮莹和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以下简称:锦小)四位教师代表,分别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向老师们展示了一节节“精、实、活、乐”的高品质研究课。
第一堂展示课来自锦小的语文老师晋瑶,所讲的篇目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堂上,同学们被分为数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位同学,大家相互分工,一同学习。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晋瑶老师把《清明上河图》的印刷本带到了课堂上,“请大家移步到画前,看一看从这幅《清明上河图》之中,你们能看到什么?”
“我看到了很多小摊和商贩”“桥北头的场景真有意思,马和轿子差点就撞一起了”……同学们在画前站成了一排,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晋瑶老师则在一旁仔细倾听每个组的讨论,适时给出相应的解答。
与大多传统课堂不一样的是,从看画到探讨,每一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积极和组员、老师交流自己的看法,整节课都保持了满满的元气。
在接下来的《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数学课例展示中,锦小的数学老师王莉用一个问题开启了课堂,“三角形有三条边,那任意三条线段都可以组成三角形吗?”得到同学们的否定回答后,王莉老师进一步抛出疑问,“那你们可以用手中的工具,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并得出结论吗?”
经过各小组自主探究后,很快,第一组同学得出结论并上台进行了推理演示,“我们认为两条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就可以组成三角形”,其他同学也纷纷举手进行了补充或者发表不同的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知识都是孩子们自主推理、自主论证得出来的,而不是直接来源于课本。即便是错误的结论,老师也不会立刻进行反驳,而是鼓励同学们大胆说出来,然后由班上的其他同学一起来推敲论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随后,上海市世博家园实验小学教科研主任芮莹用一堂语文课《母鸡》,带领同学们体会学习带来的浓厚兴趣,并为在场的老师分享了一些教学经验,表示“孩子的难点在哪里,老师的研究点就要在哪里。”
专家点评:把核心素养放进教学中
据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廖馨梅介绍,自2022年新课标颁布之后,现在所有学科的课程目标都是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在构建。其中,语文课程有4条核心素养,而且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在廖馨梅看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堂课,就很好地呈现了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比如说《清明上河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化自信。其次,老师引导孩子去发现这篇文章构段、构篇的方式,就有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这两条核心素养的影子。最后,孩子看印刷品的过程中,其实就会有审美创造能力的渗透。”
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所所长、数学研究员程依青也对数学课例进行了点评,“我找到了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叫做空间观念,第二个叫做推理能力。我觉得这两个关键词抓得是比较准确的,课堂教学也是围绕这两个教育的关键词来展开设计的,为锦小的数学团队点赞。”
随后,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陈大伟分享了自己在多所学校观课的经历和感受,并就“怎么看自己的课”、“怎么调整自己的教学”“如何打造学习共同体”等方面,为在场老师们给出了指导和建议。
面对教改,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探索、创新、超越,“小先生· 学共体”课堂教学变革的校本研究,也迈向了课堂转型新台阶。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锦小始终坚持全员参与,整体推进的原则,以选定样板年级和重点学科为推进策略,做到学段联动,学科互动,让每一位教师真切地参与到这项改革中,努力实现研究的持续深化。“教育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会更加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保证每一位孩子的学习权,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享有自信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