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人就有7人有腸息肉!小心腺瘤型息肉有癌變風險,4招腸保健康
每10人就有7人有腸息肉!小心腺瘤型息肉有癌變風險,4招腸保健康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与大肠息肉密切相关。据统计,约每半小就有一人罹患大肠癌,大肠癌更连续16年位列国人癌症发生率前两名。联安预防医学机构统计2014-2022年联安大肠内视镜受检者共89,022笔资料,发现平均每10人就有7人有息肉,息肉检出率更由2014年的59.07%来至2022年75.78%,激增近三成,且有息肉者又有近两成(18.17%)为易癌化的腺瘤型息肉。
联安预防医学机构郑乃源总院长表示,息肉可分为增生型、发炎型及腺瘤型,而其中腺瘤型息肉易有癌变机会,目前研究超过八成大肠癌与腺瘤型息肉相关,透过对腺瘤型息肉统计的观察,将更有利於肠癌防患于未然。
易癌化息肉检出率近两成,8年级生也罹癌
根据联安十年巨量资料统计,进一步针对性别进行分析,发现腺瘤型息肉的检出率在男性中为21.43%,女性为14.65%。也就是说,平均每5位男性受检者中,就有1位检出易癌化的腺瘤型息肉,男性的检出率比女性增幅为46.28%。
统计也发现随着年纪增长,腺瘤型肠息肉检出率随之增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卫福部2020年资料显示,大肠癌中位数为67岁,而联安2020年筛检出的肠癌中位数则为44岁,而分析2014年至2022年十年间大肠癌检出者有近半数(47%)不到50岁,显示大肠癌也确有年轻化的趋势。一个较为特别的案例是8年级生的30岁叶小姐,无肠癌家族史,平日饮食和生活习惯良好,无其它不适症状,因解便黏糊经家人安排健检,检查出肠道有多颗息肉且在直肠处发现一顆4cm的腺瘤型息肉,经确诊为大肠癌一期。
脂肪肝、喝酒、肥胖,都是肠癌风险因子
再进一步分析十年间有腺瘤型息肉者的生活型态,发现30.3%有抽烟习惯,32.84%喜愛吃重口味料理,51.35%体重过重,64.59%经常饮酒,而脂肪肝患者更高達64.08%。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加工肉类摄取过多、蔬果摄取不足、久坐不动、肥胖、抽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大肠癌风险。
38岁的科技新贵黄先生,BMI指数27.2,体重过重,平日亦有饮酒习惯。近半年来积极运动健身,体重减轻了8公斤,原以为是瘦身有成,却轻忽了早已有排便习惯改变,及自认为是痔疮而导致的血便等徵兆,健检安排大肠镜检查,竟发现有多颗腺瘤型息肉及一颗10公分大肿瘤,经确诊为大肠癌第三期。
另1位45岁的上班族,体重过重、轻度脂肪肝,且多年來每天抽五支烟,亦有饮酒习惯,虽然前來健检时自覺无肠胃相关问题,却检出腺瘤型息肉及大肠原位癌。大肠癌早期无任何症状,因此定期筛检对于预防肠癌有很大的影响。
及早并定期做肠镜,降低易癌化息肉风险近6成
欲降低易癌化息肉生长风险,联安预防医学机构总院長郑乃源提醒,可以把握4个肠保健康的大原则:
避免肠息肉,这些NG食物少碰。(图片提供/联安预防医学机构)
4招肠保健康
第一招、健康的饮食习惯:
- 每日水分摄取至少2000-3000 C.C
-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 多吃原型食物,白肉取代红肉
- 主食优先挑选含纤维量较高的全谷杂粮
- 蔬菜每日至少2至3碗
- 水果每日3至4个拳头
- 避免超級加工食品
联安营养师徐景宜建议「肠道止息示範三餐」,早餐可以選擇蛋白质及全榖杂粮的组合,如鸡腿排蔬菜全麦三明治、无糖豆浆。午餐应注重多元营养素均衡摄取,如鮭鱼时蔬五穀米餐盒搭配水果。晚餐则建议适量的全榖杂粮,如紫米飯或糙米飯1碗,搭配多样蔬菜与蛋白质,可以選擇凉拌木耳、龙鬚菜、高丽菜等蔬菜共1.5碗,及含番茄炒蛋半碗、豆干2块、燙花枝半碗之足量的蛋白质料理。
「肠道止息示範三餐」聪明选。(图片提供/联安预防医学机构)
第二招、保持运动,实践531原则:
卫福部资料显示,肥胖者罹患大肠癌风险较一般人高出1-2倍。而有将近四成的大肠癌可归因为缺乏运动,建议遵循531原则,即每週5天、每天30分钟、心跳达110下以上有氧运动,帮助预防肥胖和降低大肠癌风险。
第三招、补充益生菌:
据国外多项研究显示,益生菌不仅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还能够有效提升肠道的免疫功能,进而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大肠癌。透过日常补充益生菌,可以为肠道建立一道健康屏障,远离疾病威胁。
第四招、及早及定期健检:
大肠癌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建议30岁起,可规划完成一次完整的大肠镜检查,且之后依检查结果安排每2~3年进行定期检测。卫福部资料显示,定期接受筛检,可减少29%晚期大肠癌发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肠癌死亡率。
郑总院長补充,联安健检统计资料发现,定期筛检肠镜并及时切除腺瘤型息肉,可使五年内腺瘤型息肉再发生率降低超过60%;甚至肠癌期别发现的期数也大幅进步,十年前约有六成以上肠癌患者为第二或第三、四期,现2022年的肠癌患者皆在零期或一期就早已被检出,且肠癌总人數也大幅降低,这些数据显示大肠镜是筛检肠癌的有效黄金工具。
最后,郑总院長呼吁,肠道健康的完整性需从器官结构检查及功能性检查双管齐下。欧美各国多年來推廣功能医学检测,如肠道菌相生态是否平衡、是否有麸质敏感等,均从生化机转上來了解肠胃道整体功能性的問題,因此,若民众有便秘、腹泻、胀气等肠胃道功能上的困擾,除大肠镜检查外,亦可考虑透过「功能医学检测」,从肠胃结构及功能双面向综合评估,了解肠胃道整体健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