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劝农文》管窥宋代乡村经济社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劝农文》管窥宋代乡村经济社会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MT4EM9F05566FH1.html

劝农文是中国古代政府为鼓励农业生产而发布的一类文告,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宋代乡村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劝农文的概述、宋代劝农文的内容与传播方式,以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全面探讨这一历史现象。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度。在历史上,历代政府都会鼓励农业生产, 使农业成为立国之本。从秦汉开始, 劝农行为便比较流行, 都有文献记载, 天子与大臣商讨劝农事宜并颁布诏令, 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宋代, 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劝农文来鼓励人们发展农业生产, 这些措施对当时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并可以从中窥探到当时经济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

劝农文概述

劝农文的形式

劝农文, 即政府制定和发布的关于农事生产知识的文告, 与传统的农书相比, 这些文告大都短小精悍, 独具韵味, 便于记忆和传播。劝农文虽然是官样文章, 但大都还是关于农事生产知识和经验的文章, 这也使得劝农文少了其他官样文章的死板与空洞。劝农文形式可能包括官员发布的宣传发展农业生产之文告, 还有皇帝的诏书即劝农诏和劝农令、劝种麦文、劳农文、劝农诗和耕织图等。其中, 劝农诏是皇帝亲自进行劝农的行为, 也表现出皇帝重视农业的行为。有文献记载, 有时皇帝还会率领百官亲自耕种以表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1] (P127) 。我国南北气候温差较大, 一般情况下, 北方种植麦子, 南方种植水稻, 而在南宋时期, 南方种植麦子却很普遍。究其原因, 很可能是南宋政府本来就是北方南下而建立的, 一些行为习惯使然;然后还可能就是种植麦子和种植水稻的时间并不冲突还可以接济青黄不接时期的饥馑。因此, 就出现了很多的劝种麦文。劳农文, 劳, 应该是慰劳的意思, 通常写在秋后, 是在农民劳作了一季之后, 政府对其的鼓励和慰问, 同时劝导农民做好下一步的工作, 包括储藏粮食, 并为来年的耕种做好准备工作。唐朝颜仁郁的一首《农家苦》, 应该是较早的劳农文。劝农诗, 是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劝农的内容, 其具有内容精炼, 读起来上口, 便于传播的特点, 这与我国发达的诗歌文化是相关的, 如文天样的《劝农诗》等。另外, 耕织图是以图画的形式来表现劝农内容, 它以图来表现文字, 更加生动有趣, 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是很适合的, 更加简易明了, 通俗易懂。较为有名的楼碒的《耕织图》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耕作和养蚕的技术知识。总之, 这些劝农诏和劝农令、劝种麦文、劳农文、劝农诗和耕织图等都应该属于劝农文大家族中的一员。劝农文的历史也是较为悠久的, 从秦汉之际, 就有皇帝颁发劝农诏;汉文帝、景帝时期也都发布了诏令来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还有西晋陶渊明的劝农诗;唐代颜仁郁的劳农文《农家苦》;五代时期的耕织图等。到了宋代, 劝农文的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劝农文。[2] (P26)

宋代劝农文的内容和传播方式

宋代劝农文在内容上几乎包括了农事生产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农业生产、社会风气和生态环境等,其中包括农作物种植、蚕桑养植、耕作技术、粪肥使用、农具的维护和使用等农事技术知识;还有对劳作后农民的慰问、净化社会风气、戒斗戒赌、人皆入厕等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知识。皇帝发布的劝农诏和劝农令, 一般内容是先说明农业活动的重要性, 是立国之本, 并表达皇帝自己对农业活动的重视和敬畏, 还要亲自耕种等;其次是表示一下对某些政策实施不力的歉疚, 并给予农民一些切实的鼓励政策等。劳农文的内容, 是在劳作之后对农民的慰劳, 并劝诫大家要做好粮食储备等活动。其他劝农诗、耕织图等形式的劝农文也大都是这些内容, 一般也是先说明农业的重要性。再涉及到农业生产、社会风气和生态环境等, 其中包括农作物种植、蚕桑养植、耕作技术、粪肥使用、农具的维护和使用等农事技术知识[3] (P145) ;还有对劳作后农民的慰问、净化社会风气、戒斗戒赌、人皆入厕等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知识。最后再表达一下希望和期待, 望农民们能够不违农时, 安心生产等。而到了宋代, 劝农文的形式更加灵活, 其内容也大都是这些。不过其行为更加注重劝导而不是强力执行, 起到了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另外, 在整治社会风气、净化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方面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说到劝农文的传播方式, 因为它的形式多样、内容简练, 所以, 其传播方式也非常灵活。在每年的初春, 政府都会组织官员到乡村田间地头宣读一些劝农文, 还有的是通过乡村中有威望的老者进行宣读。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 宣读是较为基本的传播手段。除了宣读, 还可以张贴在人口密集的集市、广场、闹市等地, 人们看到后还可以口口相传, 达到反复劝谕的效果。同时, 还可以刻成碑文。

劝农文与经济社会

人地问题

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些问题, 可能较为突出的是人地问题。这个时期的很多劝农文都是直接针对这些问题而出现的, 文中出现很多类似荒地、人多地少等文字, 具有很大的时效性[4] (P13) 。宋代的人地问题, 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人多地少与地广人稀同时存在。除了土地兼并等原因外, 宋代政权南移, 南方人口超出北方人口, 但是可耕作的土地是较少的;而北方, 由于战乱等因素的影响, 人口数量下降, 还有大量人口南迁, 这些因素都造成人口数量的大大减少, 但是可耕作的土地是相对较多的。这些现象, 使得南方的压力相对也较大, 所以, 也就同时出现了人多地少与地广人稀同时存在的现象, 当然, 这里所说的地少、地广, 指的是可耕作的土地。针对这两种同时存在的现象, 政府实行不同的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减免租税等。在人多但是可耕作的土地较少的南方, 鼓励利用当地优势种植水稻, 并免收赋税, 还给予农民农具、耕牛等, 政府还鼓励农民进行垦荒。另外, 当地官员实行一些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 在人多地少的地方进行劝谕。先是稳定社会风气, 祛除懒惰、游耍、偷盗等习气, 使人们能够勤劳、安心生产。然后劝谕农民进行集约化生产, 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另外, 还鼓励各地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如在福建、海南等地, 鼓励大力发展荔枝、茶叶和甘蔗等经济作物[5] (P62) 。其次, 是针对人少地广的现象, 大力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使人们能够回到土地上去进行开垦, 如陆游在其一段劝农文中,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进行劝导, 来说明农业的重要性。同时还鼓励人们要勤奋, 莫要懒惰, 另外还清除了农业发展的一些障碍等。在力图解决人地问题的这些劝农文中, 大都鼓励农事活动, 鼓励开垦, 倡导勤奋等。

农业技术知识

宋代的劝农文,除了力图解决一些人地问题以外, 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传播一些农业科技知识。首先是推广种植农作物。朱熹在其一篇劝农文中指出, 要鼓励农民种植粟、豆、麻、麦、菜、蔬、芋等作物, 这些作物可以作为青黄不接时期的救济之物, 还有就是在南方劝谕种植麦子等作物。劝谕种植的作物是多样的, 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在南方除了种植水稻外还可以种植麦子;而北方在水量丰沛的地域也可以种植水稻等作物。同时, 还劝谕种植桑蚕等经济作物。其次是推广一些农业技术。真德秀在其《再守泉州劝农文》中指出, 要根据一定的地势、物候等因素来种植某些作物, 同时还强调人力的作用[6] (P29) 。朱熹在其《劝农文》中提出十条劝谕, 其中讲到很多有关农业技术的知识。劝谕人民要勤劳, 要对耕地进行深耕细作, 以充分利用土地的肥力;播种时, 要浅以让种子容易发芽破土而出, 在播种前, 种子要浸泡;还有一些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技术;对耕牛的使用, 耕牛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大大节省了人力。除了使用耕牛外, 还对饲养牛的技术包括饲养马的技术也做了介绍;对不同的土地要求有不同的种植种类和不同的种植时间, 如耕作畲田这一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的田地时, 要早放火烧, 水田的种植方法则是适宜早些把田地充满水, 原田适宜早些犁耕等。最后, 是建设水利设施。旱涝灾害一直都是威胁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其造成的后果, 一是使得粮食颗粒无收, 二是使得人民流离失所, 背井离乡, 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稳定。鉴于旱涝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 历代统治者都注重水利设施的修建。所以, 在宋代的劝农文中出现了很多修建水利设施的劝谕。

非农事活动

宋代经济发达,随着手工业和工商业等行业的发展, 以及乡村社会的日益开放, 很多人不再局限在农业活动上, 从而出现了很多非农事的活动[7] (P101) 。但是这些非农事活动产生了一些不太好的后果, 所以, 宋代一些劝农文的内容中出现了一些针对这些问题所进行的劝谕。首先, 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好饮、好赌、好斗等不良社会风气, 而且有很多集市和娱乐活动。针对这些问题, 一些劝农文首要提出人应该勤奋, 而不应该懒惰, 而且从正反两方面来说勤奋对一个人和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作用。另外, 还劝诫人们不要好饮、好赌、好斗等, 因为这些活动一旦过分, 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而是要尽量尽力于农事活动。其次, 宋代商业活动也较为发达, 产生了较多弃农从商的人。所以, 当时很多劝农文就从这个角度劝谕人们要致力于农事活动, 并指出商业活动的弊端, 如包拯有一些劝农文就是说经商虽然能获得利益, 但是要费尽心机, 不是长久之计, 总归还是勤劳地从事农业活动才能真正致富。当然, 这也是当时重农思想下的见解。最后, 宋代因为其发达的经济, 形成了一种较大范围的奢靡之风。这些奢靡之风一方面是宋人经商的一大原因, 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所以, 针对这些问题的劝诫在一些劝农文中就出现了。针对从事商业活动而不从事农事活动的百姓, 在地方官员尽力规劝农民勤俭务农的同时, 朝廷也颁布了很多禁止奢靡的命令, 禁止人们盲目攀比和奢侈消费。统治阶级想通过一些禁令的实施, 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奢侈之风对社会的危害非常大, 以便遏制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

从劝农文管窥宋代乡村治理思想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中,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点。北宋农业发展稳定,而南宋时期, 土地兼并剧烈, 官府横征暴敛,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8] (P58) 。整体来看, 不论在盛世时期还是在乱世年代, 促进农业生产、加强邻里团结、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乡村治安始终是宋代农村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一点, 在宋代劝农文中体现得非常鲜明。

宋代统治者在每年的初春时节通常会颁发强调农耕的诏令,督促地方官员劝农、关心农事。地方政府在劝农之前,多会制作劝农文进行宣读、张贴。史料记载,宋代劝农文涉及的内容有减免赋税、鼓励垦荒、给予贫农土地、开发水利、督促民众勤劳耕作等,政府对农事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宋代劝农文中,还有许多关于社会风气教化的内容。南宋济南府劝农文中就有许多劝勉民众勤俭节约、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睦邻友好、戒赌戒饮的教条, 目的就是号召人们务本勤农, 加强邻里团结。纵观宋代劝农文, 可以发现, 农业生产知识、经验和技术介绍是劝农文的主要内容, 各个时节、地方的劝农文都根据季节、地理和气候特征, 就农作物种植、土地耕种、农事安排、农具开发和使用等, 做了详细安排。因此, 可以说, 几乎每一篇宋代劝农文就是一部农业小百科全书。除此之外, 政府在劝农文中还渗透了乡村管理思想, 如《宣州劝农文》中就有关于“欺诓官府”、“好讼”、“斗殴”、“田产纠纷”、“继承纠纷”、行乞拐骗的管理条例, 目的就是改善邻里关系、维护乡村稳定。

宽严相济是宋代劝农文的主要特点,许多宋代劝农文中关于“劝”和“惩”都有详细的规定, 其中, 以劝效为主的劝农文显然在数量上更胜一筹。朱熹的《劝农文》、黄裳的《劝农文》都以苦口婆心的口吻对农人进行了劝告, 劝告他们勿违农时、务本勤农, 万不可因贪图享乐而怠于耕作。当然, 在数量众多的宋代劝农文中也不乏带有强制性执行命令的文告。以《福建运司劝农文》为例, 该文告的口气比较强硬, 它首先列举了农事三害, 告诫民众只有摈弃三害, 才能求得神明保佑, 才会有好的收成。在今天看来, 这样的语气听起来很强硬, 甚至可以从中感受到威胁的气味, 但是在封建社会中, 民众还是乐于接受的。更多的宋代劝农文都采取了《宣州劝农文》那种宽严相济的劝农方法。在《宣州劝农文》中, 五劝和五戒占据了较大的篇幅, 其中, 五劝内容为勤耕作、行孝悌等, 而五戒内容为莫妄言、莫避役、莫拒追、戒懒惰、不夺路。总体来说, 劝的是勤于耕作和社会风气, 口气较为轻松, 戒的内容多与朝纲法纪、管理制度有关, 戒跟在劝的后面, 更能引起民众关注。从中可见, 在农村管理上, 宋代政府采取的是宽严相济的管理政策, 既没有严酷打压, 也没有放任自流。

总之, 劝农文对经济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 劝谕人民勤劳, 注重人力的作用, 使得人民能够专心从事农事生产活动, 对确立农业是立国之本起了巨大的作用。其次, 传播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对人们更好地进行农业生活奠定了基础, 也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 使得农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最后, 劝农文对不良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劝诫和抵制作用, 对移风易俗形成健康稳定的社会风气之作用也是很大的。不过, 我们也不能盲目扩大它的作用, 在当时整个历史时代大流下, 有些历史趋势是不可能抵挡的。只能说, 劝农文从其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统治者的某些希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