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打通政策宣传“最后一米”
【驻村工作】打通政策宣传“最后一米”
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华溪镇小寨村是远近闻名的柑橘种植村,全村柑橘种植面积达到6100亩。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38万元。然而,这样一个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在政策宣传方面却遇到了难题。驻村工作队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创新做法。
驻村档案
驻村工作队员:赵卓(玉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王可铭(玉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雨霏(华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驻村地点及村情:驻玉溪市华宁县华溪镇小寨村。小寨村距离镇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共有739户2281人。村里主要发展柑橘产业,目前全村柑橘种植面积达到6100亩。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38万元。
2023年1月底,我来到小寨村开展驻村工作。到村之后,我开始跟着驻村第一书记和其他驻村队员挨家挨户走访,除了抓好监测帮扶外,打通政策宣传“最后一米”也是我们入户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入户宣传遇难题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后,我发现仅通过入户的方式宣传政策效果不佳,仍有一些农户因为不了解惠民政策,无法在家庭发生困难时自主申报国家救助。
据我了解,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小寨村人口多,其中有脱贫户和监测对象134户486人,遍访全村所需时间较长。按照驻村工作要求,我们每半年需遍访一次全村农户,但有些村组路程较远,且走访时需要把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都了解透彻,一个晚上只能走访三四户群众。一些就业招聘等政策信息,当我们宣传到一些后走访的农户家时,已过了最佳时效。
同时,由于村民白天忙于生产,我们入户的时段与他们的休息时间冲突,致使村民了解政策的意愿不高。小寨村家家户户种植柑橘,天刚蒙蒙亮,大多数村民就到柑橘地里劳作,中午匆忙回家吃口饭又回到地里,直到夜幕降临才结束一天的劳作。白天家里找不到人,我们只能晚上七八点之后再入户。在我们走访过程中,有的农户晚上九点多才开始吃晚饭,此时他们比较劳累,这时进行政策宣传,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也打扰到他们的正常休息。
面对工作所需与政策宣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我们决定改变宣传方式。
驻村工作队员到集市开展政策宣传 侯志怡 / 图
集思广益出妙招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我们向村党总支书记丁家鹄提出了政策宣传新办法:每周选一天晚上,在村委会会议室播放电影,在电影播放前后的间隙进行政策宣传。然而,这个想法被丁家鹄否定:“以前,大家经济条件不好时,放一场电影能吸引很多村民来看,现在村民条件好了,几乎家家都有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恐怕没有多少人来看。”
放电影行不通,那该怎么把村民们集中起来呢?“赶街天人最多,何不在此时进行宣传。”村妇联主席普丽琼一句话让我们有了主意。
多年前,小寨村就自发形成了农村集市,虽然集市不大,但每月都有9天是赶集日,此时小寨村、周边村寨以及红河州建水县的村民都会前来赶集。到了柑橘采收季,小寨村集市人山人海,收购商、外来务工者、游客等蜂拥而至。我们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后,决定除了日常入户走访外,在每个赶集日到集市上集中进行政策宣传。
到了赶集日,我们穿上志愿服务红马甲,挨个向摆摊的商户和赶集的村民发放政策宣传材料,并详细讲解政策内容。很多喜欢热闹的群众看到一位村民在了解政策,就会主动凑上前来一起聆听。我们也会将宣传材料摆放在人流量大的一些摊位上,让摊主帮忙发放,大家口口相传,这样一个赶集日就能将政策传达给上百人。
一举多得效果好
“这次宣传什么政策,我也了解一下。”“政策宣传单给我一张看看。”……每到小寨村赶集的日子,村民们就围在我们身边,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政策。近一年以来,我们陆续在赶集日开展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申报、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预防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劳动者权益保障、跨省务工交通补助、医保和养老保险等政策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政策知晓率,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除了政策宣传,我们在集市上也会和村民们拉拉家常,遇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就地帮忙解决。村民李大婶家申请了临时救助,但是救助金一直没有到账,正巧一次赶集日,李大婶遇到我们就说起此事。于是,我们先找出当月的临时救助发放公示名单查看,发现名单上是李大婶丈夫的名字,然后我们又联系了镇民政工作人员,确认救助金是发放到了其丈夫的社保卡账户且已经到账。“这回搞清楚了,还好遇上你们,不然我还得跑到镇上去问。”李大婶说。这事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却帮李大婶解决了令她发愁的问题。
查询低保补助是否到账、申领电子社保卡、线上缴纳医保社保,这些都是我们经常在赶集日随手帮村民解决的小问题。下一步,我们计划以小寨村集市为载体,在赶集日开展宣讲、培训、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建强村党组织、抓好监测帮扶、助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建设与治理等方面再立新功。
本文原文来自1237125.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