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时睡眠”居然是基因决定?普通人不建议尝试!
“四小时睡眠”居然是基因决定?普通人不建议尝试!
媒体时常会推送一些全球知名企业家的作息时间,其中不乏每天睡眠时间仅三、四个小时的业界大咖,在媒体引导下,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认识误区:认为成功人士都是时间管理的佼佼者,他们通常睡得少、干得多,因此坚持睡得少意味着坚毅自律的品格,也是迈向成功的“关键”。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四小时睡眠法是否科学?一般人睡多久合适?今天来为你揭晓答案。
图片来源:Pixabay
四小时睡眠法由来
通常普通人每晚都需要至少7个小时的睡眠才能保证第二天有精力,可是短眠者每晚只需睡4个小时左右即可得到充分的休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控制睡眠与觉醒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2009年,科学家发现了首个掌管人类睡眠时长的基因“DEC2”,如果DEC2基因编码的蛋白第362位上的酪氨酸突变为组氨酸,成为p.Tyr362His变体,那么其携带者的睡眠时长就将减少2至2.5小时。
有研究人员通过对100对双胞胎(其中一个携带DEC2突变,另一个正常)进行睡眠剥夺实验,发现少睡基因拥有者在连续38小时不睡觉的情况下,精神状态明显好于普通人,事后所需的补觉时长也短得多。
人们通常将p.Tyr362His基因变体称为“撒切尔基因”,因为撒切尔夫人是知名的少睡基因拥有者,在其担任英国首相期间每晚只睡4小时,时常凌晨起床收听新闻,开启自己可能要持续近20小时的工作日。
基因影响我们的睡眠?
有上述提到的少睡基因,我们不禁提出疑问:基因是否影响我们的睡眠?
近十年内,研究学者们在生物和神经学的领域中发现基因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睡眠质量与时长。
其中,有研究表明,基因对我们睡眠所起的作用占到40%~50%,而睡眠习惯则只有22%~25%,也就是说,早睡早起与习惯有关,但终究还是基因占了上风。例如携带GRM1基因突变型,睡眠时长可以缩短半小时,DRB1和NPSR1突变型,睡眠可以缩短1小时,Sci基因会导致人们不能长时间保持睡眠状态。
有科研人员通过正向遗传学筛选在小鼠身体上找到了嗜睡突变。他们发现如果小鼠体内一个名为Sik3的基因发生特定片段缺失,它们就会变得无比嗜睡:正常小鼠的清醒时间通常为13个小时,这个数字在突变的小鼠身上变成了8.7个小时。
图片来源:Pixabay
总而言之,睡觉这件事不可逞强,睡眠不充足不仅会扰乱生物钟,还会让人在一天内活跃程度忽高忽低。只有遵照身体需要来设计生活作息,才能将工作的效率,以及生活的快乐最大化。
一般人睡多久合适?
充足的睡眠既可以保护我们的大脑和心理健康,也能恢复体力,延缓衰老。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每周睡够35个睡眠周期,平均下来就是每天睡够7.5个小时。当然也不必过分追求这种理想情况,每晚睡6个小时也属于正常范围。
而一个好的睡眠,不仅仅在于睡多久,还要看睡眠质量好不好。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发布的《睡眠质量建议》中,关于睡眠质量的4个推荐指标包括:能在30分钟内入睡,每晚醒来5分钟以上不超过1次,醒后20分钟内能重新入睡,在床上有85%时间在睡觉。
要是晚上实在没睡够,也可以平时补个觉。但补觉的时间最好别太长,中午抽空睡个20分钟,既能恢复精神,又不至于影响晚上的睡眠,是最理想的。
一些日常助眠小技巧
调节光线
人对光线特别敏感,尤其是电子产品产生的蓝光会干扰睡眠,使睡眠变得不充分和低质量,因此建议在睡觉前半小时远离电子产品,让身体在黑暗的环境中有效分泌褪黑素,促进睡眠。
调节情绪
放松是睡眠最重要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在精神处于紧张、亢奋状态,就会难以入睡,因此建议在入睡前保持放松的心态,暂时放下烦恼,休息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新一天的挑战。
适当运动
白天运动量较大时身体会保持偏高的体温,而夜间休息时身体会散发热量,更有助于深度睡眠。晚上冲个温水澡,使体温上升,等入睡前,体温自然回落,也有助于睡眠。
头图来源自Pixabay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普网:“4小时睡眠法”,适合大多数人吗?
[2]中国科学技术馆:熬夜不是我的错,都是基因惹的祸
[3] 39健康网:人一天至少要睡几小时?低于这个时长,后果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