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的“货币战争”,皇帝和权贵们的拉锯战
西汉初年的“货币战争”,皇帝和权贵们的拉锯战
西汉初年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反映了当时经济状况的变迁,更折射出皇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政治博弈。从刘邦时期的开放铸币到汉武帝时期的中央集权,每一次货币制度的调整都与当时的政局紧密相连。
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金融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只有保持金融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真正的独立,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自古以来金融和政治的关系便是密不可分的,几乎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今天我们就通过西汉初年的一系列货币政策的变革,看一下金融和政治的关系,以及金融对政治的影响。
自刘邦建立西汉到汉武帝元鼎四年,西汉政府在八十年间,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多达十一次的调整,这在历代都是很少见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西汉政坛的变化密切相关。
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因为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环境非常的凋敝,物资异常匮乏,货币供应量不足,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刘邦下令放开铸钱的禁令,允许民间自己铸钱,以此来增加货币的供应量,降低通货膨胀。
当然这只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其实这一政策有着更为深刻的政治意义。
刘邦
首先,汉是打着反秦的名义建立的,所以什么事情都与秦朝反着来便是汉代的政治正确。
当年刘邦初入关中便"约法三章",宣布废除秦的一切苛法弊政,凭此笼络了人心,建立了基业。而秦朝法律是严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钱的,所以为了政治正确这项法律必须废除。
其次,西汉初建时,整个国家的局势仍十分严峻,异姓诸侯王和地方豪强的势力还相当强大。
放开禁止铸钱的禁令,也是为了笼络豪强,争取豪强支持,毕竟豪强是民间铸钱的主要力量,平民百姓哪有实力干这活。
但是,这种为笼络豪强而放开禁令的政策,又导致社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虽然西汉政府对铸币的形制、重量有着统一的标准规定。
然而,有着统一面值的铜钱,含铜量越低、钱愈越轻则获利越多,所以虽然西汉政府规定铜钱的重量为三铢。
可是,民间实际所铸铜钱基本就没有三铢重的,有些心黑的连一铢重都没有。
铜钱含铜量不足和重量不足,必然导致铜钱的贬值,其结果便是反而加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众所周知,汉初物价飞涨主要是连年战乱导致的,但是铜钱的贬值无疑也对通货膨胀的加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严重的通货膨胀必然是要影响国计民生的,而且这对于新建立的西汉王朝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所以,等到刘邦去世,吕后掌权时后,便有开始进行钱法改革。经过几年的发展,西汉政权已经站稳脚跟,所以朝廷便毫不犹豫地将刀子砍向勋贵豪强。
吕后开始下令严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私自铸钱者论罪当死,从而由政府垄断铸币权,将铸钱的收益收归国家,以增加财政收入。
这也是西汉政府对铸币权由分散走向集中的第一次尝试,表现出国家垄断铸币权的政策意向,这也与当时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
在吕后执政的这八年时间里,吕后的政治举措主要集中于削弱诸侯王和功臣列侯们实力,企图使西汉的政权走向中央集权制,由国家垄断铸币权正是为了配合上述政策。
但是,随着吕后的去世,功臣列侯们联合刘姓诸侯王实现反扑,将吕后的政策统统打倒在地,这也是为什么吕后名声差的原因,而其禁止私自铸钱的禁令自然也被废除了。
其后,势单力孤的汉文帝,被功臣列侯们推上皇位。之所以推举他上台,主要是因为汉文帝势力弱小,便于控制。
虽然后来汉文帝扮猪吃老虎重新掌握了大权,可是其毕竟是以藩王的身份登上皇位,威信不足,对于整个功臣列侯集团不得不采取优容安抚的态度。
所以在整个文帝时期,完全放开了禁止私铸的禁令,允许民间自行铸钱。前面我就说过,平民老百姓是没有实力铸钱的,能铸钱的都是些权贵和豪强。
文帝时期相对吕后时期来讲,是功臣列侯和诸侯王势力的反弹时期,迫于无奈,文帝只能在金融方面让利妥协,以换取这些实力派的支持。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发生重大政治变革的时候,新上任的领导者便会通过金融的手段,来换取实力派的支持,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而文帝自己也通过自己宠臣邓通来铸钱,以此扩充自己的势力和实力。所以后世认为汉文帝仅仅是因为宠幸邓通,而让其广开铜矿,制“邓通钱”,是太小看汉文帝了。
邓通更像是帮助皇帝敛财的白手套,所以其才会遭到权贵们的污蔑和报复,毕竟邓通可是帮助皇帝跟他们抢夺最挣钱的生意,能不招人恨吗。
毕竟在这场私自铸币狂欢中,受益最大便是那些权贵及豪强,和少数与官府相勾结的巨商,当年七王之乱的主谋吴王刘濞,便是依靠铸钱发的家。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全面复苏,文帝一系的皇帝也逐渐坐稳皇位,中央必然要会将刀尖指向地方,进行一系列的中央集权,而金融首当其冲。
景帝在平定了七国之乱,树立起中央的权威后,便立马颁布了“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钱币,将铸币权收归政府。
而等到汉武帝掌权,中央已经完全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地方已经无力反抗中央。
于是,从建元元年开始推行三铢钱,到元鼎四年五铢钱的确立,在短短的二十余年,汉武帝先后进行了六次钱法改革。
汉武帝先是改进钱币的铸造工艺,增加了盗铸的难度,将确立铸币的标准形式。然后又通过 造皮币与白金币,大肆掠夺地方诸侯的财富。
汉武帝规定用白鹿皮制定的皮币值钱四十万,并强令王侯宗室朝觐时必须贡纳。白金币分为三品,分别值钱三千、五百与三百。
这种严重超出货币本身价值的产物,其真实目的便在于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打击地方诸侯势力。
此时的货币政策已经完完全全沦为敛财的工具,汉武帝其后的几次货币改革,也都是主要是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目的来进行的,以满足其修建园林和攻打匈奴的花费。
毕竟直接增加税赋很容易引起百姓的反抗,而通过超发货币和发行虚币的方式,却可以悄无声息地向社会掠夺财富。
其后,汉武帝更是直接将主要的铸币材料——铜,进行国家垄断垄断,民间不得开采,从根本上彻底杜绝了民间的私铸。
并由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进行管理,由此,五铢钱作为汉代法定货币最终确立,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西汉初年的历次货币改革,与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几乎是相辅相成的,当中央势弱的时候,便会对地方放开铸币,一旦中央势大,便会将铸币的权力收归中央。
经过几代帝王的反复拉锯,最终在汉武帝时期,皇帝取得最终的胜利,将铸造钱币的权力彻底收归中央,与之同时进行的还有对地方势力的政治打压。
归根到底,无论古今货币的发行一直是国家的命脉问题,谁掌握了货币的发行权,谁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