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学是什么?有何用?南大最近这个论坛聊high了!
区域国别学是什么?有何用?南大最近这个论坛聊high了!
5月12日,《南大区域国别研究》新刊发布会暨区域国别学论坛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图为专家解说环节,王逸舟、孔繁斌、陈杰、翟崑、罗林、王建斌、周敏、朱锋等八位学者就区域国别研究相关问题答记者与在场师生问。
孔繁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我们打开地图,打开知识手册,全球有多少个国家、多少个区域,我们可能觉得都很熟悉,但又可能只是“熟悉的陌生人”。为什么要建一个区域国别学?因为我们应该以科学的、系统的思维,而不是偶然的、碎片的认知,去打开域外世界这个黑匣子。
朱锋(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区域国别学不只是大国之学,更重要的是大国如何了解世界,化解风险。中国已经变成世界级大国,我们最大的风险就来自世界。当信息化时代转向知识数字时代,如果我们整天刷抖音,看自媒体,受到网络极端主义的影响,这个时候,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能不能更知识化、系统化、科学化,就是很重要的问题。
王建斌(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区域国别学如果真要讲用,它有一个最大的用,就是我们都希望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是在这个共同体里面,我们需要对他者进行认知,当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其他人,不去认知其他人,我们的命运共同体怎么能够是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
周敏(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西方的区域国别学的模式是服务地缘政治的,但是我们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区域国别学,是因为我们相信《菊与刀》也好,《历史的终结》也好,西方长期认为的文化共识不再被大家接受。我们要用一种文化的方式、学科的方式去确立一种新的文化领导权。
罗林(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关于中国会不会出现像《美国的民主》、《菊与刀》这样的作品,我想中国不乏这样的作品,只是现在我们需要在这个领域有配套的一些政策扶持支持,因为一般来讲,区域国别研究比较敏感。
翟崑(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人才培养这一块儿,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往下沉,要把它作为一种国民素质去普及,为我们未来相对高端的区域国别人才提供全国性的蓄水池。“胸怀天下”胸怀的是域外世界一个一个具体国家。
陈杰(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区域国别学不仅服务外交,也服务经济。疫情之后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前去东南亚多一点,现在中东和欧洲有很多机会,但是企业不一定了解。帮助企业做决策,我要不要走出去,这是经济学的事情;但是走到什么地方去,这可能是区域国别学的事情;在这个地方能不能扎根,如何识别风险,这也是区域国别学的事情。
以上言论来自5月12日由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南大区域国别研究》新刊发布会暨区域国别学论坛。围绕区域国别学是什么?有何用?在著名学者、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王逸舟教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进行充分的讨论,做出了具有思想性、战略性和实操性的回答。
创立于2022年11月的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坚持基础研究与智库建设相结合,推进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面向有关重点国家、重点地域、重大问题开展学理探讨、前瞻性研究,以期形成具有南大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范式。而由王逸舟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南大区域国别研究》季刊,其宗旨就在于聚焦区域国别学的学理,在服务国家战略、学习前辈期刊的基础上,围绕基础理论、基础方法与国际比较研究展开持续探索,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争鸣与思想交汇,为区域国别学理论研究创新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贡献南大智慧。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左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右二)、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崔启明(右一)、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王逸舟(左一)共同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新刊发布揭幕。
在《南大区域国别研究》新刊发布会上,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说,《南大区域国别研究》的创刊是南京大学推进区域国别研究理论创新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南京大学将持续大力支持区域国别研究院的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为推动高质量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说,现在需要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世界,世界理解中国与中国理解世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南大区域国别研究》聚焦学理,深入追踪世界主要地区和重要国家的区域国别学进展并进行比较研究,荟萃国内外区域国别研究成果和动向,努力尝试提供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
发布会过后是精彩纷呈的三个分论坛。
在“比较区域国别研究”分论坛上,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杨提出了区域国别学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她认为,美国区域研究呈现出动力衰竭与重新寻找新方向的发展历程;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李途分析了美国东南亚研究的初创、繁荣、低谷,以及危机与新生,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东南亚学术研究独立于国家战略与对外政策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副教授潘妮妮通过“非政治性”这一重要因素,对日本地域研究进行考察,认为非政治性带来日本地域研究的方法论创新;
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二级调研员宗华伟分享了她对法国区域国别研究的考察,认为法国发展出“文化区域学”这一独特的区域国别学概念,受到本国历史积淀、国际智识、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国际资金等因素影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方婷婷是从俄罗斯留学归来的学者,她分析了俄罗斯汉学发展的起源、现状和特点,认为俄罗斯的中国学兴起、发展与俄罗斯向外探索的进程紧密相伴;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魏涵则是从殖民遗产角度考察了印度的区域研究,认为殖民经历对印度的区域研究、区域意识造成深刻影响。
在“中国的域外研究”分论坛上,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前驻白俄罗斯大使崔启明提出,白俄罗斯属于“新区域”和“新国别”的研究对象,中国的白俄罗斯研究要坚持中国特色、学术研究与实践并重、创新研究方法,以及实现研究评价多样化;
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陈波提出,需要辩证地看待他者与自我的关系,运用中国古代文明成就研究域外的路径,以实现文明互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许亮以非洲矿产为独特视角,认为非洲矿产开采造就了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1世纪中国与非洲矿业合作迅速发展,为中国学者推进相关专题研究提供历史契机;
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虞群回顾了中国的泰国研究历程,认为目前该项研究存在研究浅层化、学科交叉不足、基础研究有待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婉潞认为,中国的身份差异决定了不同时期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路径、内容、范式和议题呈现不同特色。
在“中国的周边区域研究”分论坛上,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孔繁斌提出,社会科学的两大作用是预测和控制,希望区域国别学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科学“不向前看”这一弊端,形成独特的研究视角;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郑先武认为,中国东南亚研究呈现研究议程多元化和国际化、研究视角理论化和规范化、研究队伍年轻化和跨域化等三个新趋向;
延边大学翻译跨学科研究基地主任卢雪花认为,内外交融成为东北亚战略研究新范式,强调区域国别学可以赋予中国东北亚战略研究新动力;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金磊认为,将西南边疆民族区域纳入区域国别研究视野有利于知识创新,生态区域国别学蕴含丰富的研究潜能;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聆群的论述对象聚焦在南海问题,她认为,南海问题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区域性实践,以及多学科参与等特点,而区域国别研究可以为南海研究提供新的起点和学理基础;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周文星则是分析了中国大陆涉台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认为研究热点和焦点跟两岸关系的紧张程度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