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闪存存储器科普介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闪存存储器科普介绍

引用
CSDN
1.
https://m.blog.csdn.net/weixin_54922827/article/details/145814905

存储器是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负责数据的存储和读取。从早期的EEPROM到现代的闪存技术,存储器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存储器技术,包括EEPROM、闪存(NOR和NAND Flash)、EMMC和UFS,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些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场景。

EEPROM

简介

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允许通过电信号进行擦除和重写。与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不同,EEPROM不需要紫外线照射来擦除数据,操作更加方便。

工作原理

  • 存储单元:基于浮栅晶体管,通过电荷存储数据。
  • 写入操作:通过隧道效应将电子注入浮栅,改变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 读取操作:通过检测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来判断存储的数据。
  • 擦除操作:通过强电场将浮栅中的电子移除,恢复初始状态。

工作特性

  • 非易失性:断电后数据不会丢失。
  • 电可擦写:通过电信号擦除和重写数据,无需紫外线照射。
  • 字节级操作:可以按字节进行擦除和写入,灵活性高。
  • 耐久性:可承受多次擦写操作,但次数有限(通常为10万到100万次)。
  • 低功耗:相比其他存储器,功耗较低。

应用场景

  • 嵌入式系统:配置数据存储、固件更新。
  • 消费电子:智能卡、家用电器。
  • 工业控制: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传感器。
  • 汽车电子:ECU(电子控制单元)、仪表盘。

优/缺点

优点

  • 非易失性,断电后数据不丢失
  • 电可擦写,操作方便
  • 字节级操作,灵活性高
  • 低功耗

缺点

  • 有限的擦写次数
  • 存储密度较低,成本较高
  • 写入速度较慢

闪存(NOR和NAND Flash)

定义

闪存是一种非易失性、可编程、基于芯片的高速存储技术,即使断电也能保留数据。闪存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是NAND和NOR。NOR Flash和NAND Flash的发明者是东芝公司的桀冈富士雄。他在1971年加入东芝公司后,受到EEPROM的启发,于1980年发明了NOR Flash。随后,他在1986年发明了NAND Flash,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存储结构

NOR Flash

  • 采用随机存取架构,可以按字节(Byte)或字(Word)访问数据。
  • 优化为快速随机读取,适合存储固件和代码。
  • 通过并行接口访问,存储密度低,成本较高。

NAND Flash

  • 数据以块为单位存储,块内包含多个页(通常是 512B、2KB、4KB 或更多)。
  • 优化为高密度存储,适合连续读取和写入。
  • 通过串行接口访问,存储密度高,成本较低。
  • 存储单元结构分2D和3D两种形态。

2D(平面) NAND

  • 容量增长受到有限宽度和长度尺寸内可以容纳多少存储单元的限制。
  • 由于存储单元只能在一个平面上布置,随着存储容量的增加,每个存储单元的面积变小,导致存储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加,容易产生电荷干扰和数据损失。

3D NAND

  • 为了提高NAND设备的容量,使用多层垂直堆叠,以实现更高的密度、更低的功耗、更好的耐用性、更快的读写速度和更低的成本。
  • 由于将如此多的垂直单元封装成较小的宽度和长度尺寸,因此 3D NAND 在相同的长度和宽度尺寸下具有比 2D NAND 更大的容量。
  • 字线层数可以增加到400多层,内存密度非常高,达到28.2Gbit/mm²。


图一 2D/3D堆叠图

2D NAND模型结构

  • 控制栅(Control Gate):位于顶部,控制下面的浮动栅。通过控制栅的电压,可以控制电子是否可以进入或从浮动栅中离开。
  • 浮动栅(Floating Gate):位于控制栅下方,被绝缘层包裹,用于存储电子。电子流入或从浮动栅中离开来表示数据的1和0。
  • Single-Si Channel:这是连接源极(S)和漏极(D)的硅沟道。电子通过这个通道从源极流向漏极,根据浮动栅的电荷状态来控制这个流动,从而读取存储的信息。

3D NAND模型结构

  • 控制栅(Control Gate):3D NAND的控制栅是环绕着存储柱的立体结构。
  • 氮化硅(Nitride):3D NAND使用电荷陷阱存储电子。电子被存储在氮化硅中,氮化硅是包裹在多晶硅沟道周围,代替了2D NAND中的浮动栅。这种电荷陷阱层使NAND具有非易失性的数据存储能力。
  • Poly-Si Channel:与2D NAND的单晶硅通道不同,3D NAND中的通道是垂直构建的,并由多晶硅材料构成,形成一个立体的存储柱。


图二 模型结构图

NAND Flash技术类型

  • SLC(Single-Level Cell):每个单元存储1比特数据,提供最快的写入和检索速度,同时拥有最高的耐久性和长达10万个P/E周期。然而,由于其低数据密度,SLC也是成本最高的闪存类型,通常用于需要极高耐久性的应用,如服务器和军工设备。
  • MLC(Multi-Level Cell):每个单元存储2比特数据,提供比SLC更高的数据密度和更大的存储容量。尽管其耐久性较低,约有1万个P/E周期,但在许多应用中仍被视为一个平衡了性能和成本的有效选择。MLC在服务器和工业级应用中较为常见。
  • TLC(Trinary-Level Cell):每个单元存储3比特数据,进一步增加了存储容量,但牺牲了性能和耐久性。TLC的P/E周期通常限制在3000次左右。由于其较低的成本和适中的性能,TLC已成为消费电子产品中最具成本效益的存储解决方案。
  • QLC(Quad-Level Cell):每个单元存储4比特数据,实现了更高的存储容量,但导致了更低的性能和耐久性,其P/E周期通常仅为1000次。尽管如此,QLC的价格优势使其成为大容量消费级SSD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图三 存储单元对比图


图四 擦写寿命对比图

擦写次数

  • NOR Flash闪存中每个块的擦写次数是十万次。
  • NAND Flash闪存中每个块的最大擦写次数是一百万次。

应用场景

  • NOR Flash闪存通常用于嵌入式系统和单片机(消费电子、物联网、车载与工业领域)等。
  • NAND Flash闪存用于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储存卡、固态硬盘和计算机设备等。

性能特点

  • 闪存将数据存储在由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是浮栅晶体管(FGT)定义的存储单元阵列中,该晶体管存储二进制数据 1 或 0。每个晶体管都有两个栅极,分别是控制栅极和浮动栅极。
  • 与DRAM内存不同,NAND在断电后也能够储存数据。闪存断电时,浮栅晶体管 (FGT) 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会向存储单元供电,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 NAND单元阵列存储1到4位数据。
  • NOR Flash存储容量较小(256MB以内),读速度快,写速度慢等特点,适用于较小的程序和数据文件存储。
  • NAND Flash存储器容量较大,读速度慢,写速度快等特点,适用于大量的数据文件存储。

EMMC


图五 eMMC

定义

eMMC(Embedded Multimedia Card,嵌入式多媒体卡)是由MMC协会订立的一种内嵌式存储器标准规格,全称为“embedded Multi Media Card”,即嵌入式的多媒体存储卡。它将存储芯片、控制器和接口集成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紧凑、高效的存储系统。

结构

eMMC主要由闪存芯片、闪存控制器和eMMC协议接口组成。其中,闪存芯片通常采用NAND Flash类型,用于存储数据;闪存控制器则负责管理和优化NAND Flash的操作,包括坏块管理、磨损均衡、ECC校验等功能;eMMC协议接口则实现了eMMC与主机之间的通信,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存储。

应用场景

eMMC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数字摄像机等需要小型、集成存储解决方案的设备中。这些设备通常对存储空间的容量、读写速度和可靠性有较高要求。

性能特点

eMMC支持多种数据传输模式,包括HS200、HS400等高速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然而,与UFS相比,eMMC在数据传输速度上有所逊色。


图六 发展趋势


图七 读写速度

UFS


图八 UFS

定义

UFS(Universal Flash Storage,通用闪存)是由JEDEC(Solid State Technology Association)制定和标准化的一种高性能存储解决方案,全称为“Universal Flash Storage”,即通用闪存存储。

结构

UFS采用了串行接口和分层架构,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效率、更低的功耗和更低的延迟。

应用场景

UFS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数码相机、虚拟现实设备、汽车电子等领域,旨在提供快速、可靠和高效的存储解决方案。

性能特点

UFS的数据传输速度远超eMMC。例如,UFS3.0规范的理论最大传输速度可达2.9GB/s,而eMMC 5.1的理论带宽仅为600MB/s。此外,UFS还支持全双工通信,即所有数据通道均可以同时执行读写操作,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速度。

发展历史

  • 2011:UFS 1.0标准诞生于2011年,然而UFS 1.0相较于eMMC并没有实质上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使用。
  • 2013:2013年9月,JEDEC发布了UFS 2.0,2.0版本提供了更高的链路带宽以提高性能,扩展了安全功能并提供了其他省电功能。按照数据来看,UFS 2.0提供了HS-G2和HS-G3(可选)两个传输信道,理论带宽分别为5.8Gbps(725MB/s)和11.6Gbps(1450MB/s),速度上大大超过了eMMC 5.0的400MB/s理论带宽。
  • 2016:从2016年开始,随着UFS 2.0实现量产以及终端设备逐渐加入对UFS 2.0的支持,UFS 2.0闪存开始被主流旗舰手机所青睐。同年,JEDEC又发布了UFS 2.1的通用闪存标准。
  • 2017:2017年UFS 2.0开始向UFS 2.1标准升级,其可选的HS-G3通道也逐渐成为了“必选”。作为UFS 2.1的升级版,UFS 2.2和UFS 2.1的区别在于增加了Write Booster(写入加速器)功能,比UFS 2.1提高了写入速度。写入速度的提高会带来更快的应用启动速度、缓存加载带来更好的浏览行为、更快的编码时间等诸多良好特性。
  • 2018-2019:2018年1月30日,JEDEC发布了UFS标准3.0版,该版本是针对需要高性能、低功耗的移动应用和计算系统而开发的。此外,UFS 3.0还使用MIPI M-PHY v4.1和UniProSM v1.8,具有更高的每通道11.6 Gbit/s数据速率(1450 MB/s)。其中,UFS 3.0是第一个引入了MIPI M-PHY HS-Gear4标准的闪存存储,单通道带宽提升到11.6Gbps,由于UFS的最大优势就是双通道双向读写,所以接口带宽最高23.2Gbps,也就是2.9GB/s,这个数据也是HS-G3(UFS 2.1)性能的2倍。2019年下半年大多数的主流移动设备,也都选用了UFS 3.0。
  • 2020-2021:2020年1月30日JEDEC发布了UFS 3.1标准,相比于之前的版本,UFS 3.1更新了三个部分,包括:
  • “Write Booster”——SLC缓存,可提高写入速度。
  • “DeepSleep”——增加了一种新的低功耗状态,降低UFS的工作压力和减少对稳压器的唤醒来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延长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
  • “Performance Throttling Notifications”——性能节流通知。当高温导致存储性能下降时,UFS设备可以通知主机,主机性能增强器功能是可选的。
  • 2022:2022年8月18日,JEDEC(固态存储协会)正式公布了JESD220F标准文档,也就是UFS 4.0闪存正式版。新一代UFS 4.0在互连层上遵循MIPI联盟的通用规范,其中物理层基于M-PHY v5.0、传输层基于UniPro v2.0。接口带宽翻番到23.2Gbps,允许最大4.2GB/s的读写速度。UFS 4.0引入VCC=2.5V的新电压规范,比之前的3.3V效率更高,也就是更省电。UFS 4.0标准还在循环队列、数据安全保护、错误记录等多方面有了改进,延迟更低,且向下兼容UFS 3.0/3.1。


图九 读写速度

eMMC与UFS通信方式区别


图十 全双工/半双工

图十一 对比图

存储芯片分类

图十二 存储芯片分类

参考文章链接

  1. https://blog.csdn.net/qq_34137397/article/details/142168677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6284869
  3. https://www.eefocus.com/baike/519290.html
  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107014097338635&wfr=spider&for=pc
  5. 3D NAND与2D NAND结构详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