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生活中的"小叛逆"?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生活中的"小叛逆"?
3-5岁的孩子正处于"第一反抗期",常常表现出"不听话"、"自作主张"等叛逆行为。这种现象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正常表现。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这种"小叛逆"呢?
家长应知
理解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2—5岁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不听话"、"自作主张"恰恰是这一时期孩子的典型表现,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第一次觉醒的时期,做什么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而且总是跟家长反着来。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把家长的要求看作对自己的"侵犯",用直截了当的方法"维护"自尊、自主权。
对孩子来说,自我发展的价值远比一次习惯的培养更有意义。以理性的态度欣赏孩子的行为,善于发现并欣赏孩子的成长信号;理解孩子探索家长底线的行为,其挑战性行为和活跃性思维都值得肯定。满足孩子自主成长的需要,让孩子对父母有足够的信任。如偶尔一天不刷牙也没有关系,可以随孩子一次,但不能放任这样的行为反复出现。
耐心读懂孩子,坚持好的习惯。孩子在4岁前道德认知水平较低,还不能辩证看待事物。家长一定要耐心等待,4岁以后,孩子的认知就会不一样。要温柔而坚定地和孩子一起坚持好的习惯。在孩子3岁半以后加强"说理"教育。根据"敏感期"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孩子3岁半以后能够接受初步的说理方式,这时候开始与孩子探讨有关行为的是非、原则等,能有效促进孩子心理的发育和道德的培育。
家长应会
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作息安排上让孩子做主。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充分的自主安排和决定的空间,让孩子体验并掌控自己的生活。试着以平等且尊重的态度表达对孩子的要求。比如,提早预告,让孩子有准备;在其他人在场的时候绝不"下命令";给孩子选择权等。
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利用2—4岁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生活习惯的养成与游戏联系起来,让习惯养成变得有趣味。比如,允许孩子在洗手、洗澡时玩水,比比谁的泡泡多……
适度变通,注意生活作息执行中的灵活性。对4岁前后的孩子,在巩固有序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偶尔可以适当变通,如某一天不睡午觉,尝试在好朋友家过夜,等等。改变一成不变的作息,主动提供三选一或二选一的机会,使孩子的自主心理得到满足。用商量的办法,把孩子不喜欢做的事变成乐事。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