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非遗":洛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旅游+非遗":洛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洛阳市积极探索"旅游+非遗"的发展模式,通过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市场各个环节,不仅丰富了旅游消费市场,也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据统计,仅全市43个传统工艺相关的非遗项目,就带动就业万余人,年产值达10亿元。
近年来,非遗传承人、保护单位、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地融入旅游市场的各个环节,发挥独特作用。比如洛邑古城、东西大街、聂湾文化双创园等,引入各级非遗项目120余项,通过旅游带动,已经形成一个又一个的非遗集聚区域;唐三彩、唐白瓷、洛绣、牡丹花饼、大袖衫汉服复原等很多非遗特色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同时也被很多企业、酒店、商店采购作为伴手礼、房间装扮和销售产品。不仅丰富了洛阳旅游消费市场,并且也成为了洛阳优秀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洛阳水席、洛阳汤、牡丹花茶等餐饮类非遗项目,已成为游客来洛不可或缺的体验项目和旅游打卡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市43个传统工艺相关的非遗项目,就带动就业万余人,年产值10亿元。洛阳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仅2024年1月1日至5月5日,来洛游客6282.16万人次,消费额458.24亿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的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插上了"翅膀"。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是为传承人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内生动力。一些非遗产品进入景区后拓宽了销售渠道,销量激增;河洛大鼓、独角兽等传统表演类的项目也成为景区新的风景线,直接解决了一些传承人的生存问题;还有一些传统村落,比如,南石山村、魏坡村、倒盏村,还依托非遗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各具特色的文旅打卡地。
二是为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更好地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前,非遗更多的是散落于街头巷尾的市民生活中,"养在深闺人未知",只能依靠传统节庆或者重大活动去集中展示。非遗和旅游的融合,就让外地游客"见人见物见生活",亲眼看到、切身体验到非遗的魅力,游客也愿意了解非遗背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蕴含的文化价值。我们在旅游中完成了文化传承的圆满"闭环"。
三是提高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水平。通过非遗与旅游的结合、融合,传承人、设计公司、研学基地、景区企业,更有动力去共同开发适应现代生活的非遗旅游产品,从而推动实现非遗旅游体验和服务的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水平。
下一步,洛阳市将继续聚焦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将非遗深度融入旅游空间。让非遗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消费集聚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旅游空间。比如我们在栾川县重渡沟景区建设非遗空间、非遗主题民宿,举办非遗展示活动,用非遗"点亮"乡村旅游,栾川县也入选河南省首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地区名单。在洛邑古城、老城东西大街,做好非遗特色街区建设,让游客深度体验洛阳非遗魅力。在特色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中,比如魏坡村、倒盏村,做好非遗的保护和展示融入工作,用非遗讲好"洛阳故事"。
二是丰富非遗产品,提高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收入。鼓励建设非遗工坊,让老手艺与时代结合,比如汝阳县的段氏布鞋非遗工坊入选了"全国22个非遗工坊"。帮助拓宽传承人作品以及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在保护前提下,促进非遗合理利用,增加收入,为更好的传承发展打好基础。比如今年4月,由市文旅局牵头制作发布了"非遗盒子",把非遗盒子放置在景区景点,把优秀的非遗做成系列产品和伴手礼,通过线上线下宣推、设置自动售卖机等方法,不仅起到展示作用,而且对非遗转化的产品销售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围绕非遗的点位,做好研学旅游的策划。我们精心策划设置20余条非遗研学旅游线路,打造非遗研学营地,满足不同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其中的"匠心寻彩" 非遗之旅还荣获"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丰富了洛阳旅游的文化内涵,并且扩大了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本文原文来自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