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电解水系统成本结构占比
碱性电解水系统成本结构占比
在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中,设备成本构成是决定系统经济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2022年国外文献数据,详细解析了碱性电解槽的成本结构,包括电极、膜片、双极板等关键部件的成本占比,并探讨了通过创新设计和优化系统来降低成本的途径。
在碱性电解槽的设备成本构成中,电极和膜片是主要的成本驱动因素,它们占据了超过一半的成本份额。与此相比,双极板的成本占比较小,这得益于其设计简单、制造过程简便以及使用成本较低的材料,如镀镍钢。通过创新电极和膜片的设计,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此外,优化碱性电解制氢系统的辅机部分、改进碱液循环系统以及提升氢气后处理工艺,对于进一步降低系统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MW碱性电解槽系统成本结构
在进行碱性电解槽与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的结构对比时,我们发现在部件的命名和拆解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通常,我们习惯于将这些部件称为极框、主极板、副极板(这些副极板通常带有催化层)、隔膜和密封件等。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结构,我们建议参照实物图面进行直观的对照学习。
BOP包含范围(BOP占整个系统成本的55%左右)
- 电源(50%)
- 去离子水循环系统(制氢框架)(22%)
- 氢气处理(氢气纯化系统)(20%)
- 冷却系统(用来热管理电解槽温度)(8%)
说明:对于自来水纯化系统、用于热管理的冰水机系统,以及压缩气体、氮气等系统的成本。
电解槽部分(占整个系统的45%左右)
多孔传输层(8%)(泡沫镍板、镍丝网等)
多孔传输层PTL结构层(14%)
一般指极框部分。国内传统做法都是碳钢等机加工而成。极个别厂商有替代做法。
极框示意图小程序件(包含密封件以及框架)(4%)
密封件可以聚四氟乙烯、三元乙丙、氟橡胶、PEEK等材料。结构可以预制成型或者板材冲切等方式成型。
密封垫示意图双极板(7%)
碱性电解槽中的核心支撑组件为极板,它不仅承载着电极与隔膜,还具备关键的导电功能。在国内,极板的制造通常采用铸铁金属板、镍板或不锈钢金属板作为基材,经过精密的机械加工后,再与极框进行焊接,并在表面镀上镍层以增强其耐用性。这一镀镍工艺尤为关键,因为镍作为非消耗性电极材料,在碱性环境下展现出卓越的抗腐蚀性能,确保了电解槽的长期稳定运行。同时,极板上设计的乳突结构则肩负着支撑副极网、稳固隔膜以及优化电力传输等多重任务。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地区的一些先进技术路线已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极板制造方式,探索更加高效、创新的解决方案。
国内极板结构实物电堆组装和端板(端板、拉紧螺杆、铜排等)10%。
用来固定单元小室,串联成一个电解槽整体的必要构件。
端板以及螺杆示意图膜片/膜电极组件(57%)
膜片/电极组件
制备(72%)
主要是在电极网上(也可以称作PTL层)做催化层涂布,可采用喷涂、热喷涂、化学镀、PVD等等方式,不同方式性能和成本也会有差异。
催化层制备示意图膜片(隔膜)(14%)
最早的石棉、第二代的PBI、PPS(聚苯硫醚)等、第三代的PPS+无机层涂覆的复合膜等。主要功能是阻气透液。目前石棉膜已经淘汰,另不同类型的膜价格也会有差异。如下图例所示:
隔膜示意图镍基阳极催化层(11%)
当前,碱性电解水技术领域的催化剂研究展现出高度的多样性,涵盖了从贵金属基(如Pt、Pd、Au、Ag等)到非贵金属基(如Fe、Co、Ni等),再到非金属基(如碳材料等)的广泛范围。然而,在实际应用于大型电解槽的情境中,Ni基催化剂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催化剂可以是纯镍网、泡沫镍,或是以此为基底,通过喷涂工艺附着的高活性Ni基复合材料,如雷尼镍、特殊活化处理的硫化镍、NiMo合金以及活化后的NiAl等。
在电解槽的每个小室内,都配置有两个催化层,分别位于阴极与阳极,它们紧密贴合于隔膜的两侧,实现高效的电化学反应。这些催化层的形状设计通常与电解槽的整体构造保持一致,多为圆形,以确保其几何面积最大化地覆盖并等同于电解槽的有效工作面积,从而优化电解效率与能源利用率。
催化剂和电极网镍基阴极催化层(4%)
小结:
尽管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遵循相似的基本原理,但其在技术实现层面却展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包括催化剂、电极材料、隔膜等关键组件的多样化应用;还深刻影响着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的制定。因此,即便是在成本结构的考量上,由于上述技术细节的不同,也无法提供一个普遍适用的成本模型。所以,上述关于成本结构的讨论仅作为有限范围内的参考,具体项目的成本分析需结合其独特的技术实现方案进行详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