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哪吒之魔童闹海》:视效突破与审美争议中的中国动画新高度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56: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哪吒之魔童闹海》:视效突破与审美争议中的中国动画新高度

2025年春节档,一部备受期待的动画巨制《哪吒之魔童闹海》即将上映。作为2019年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这部电影不仅承载着观众的期待,更凝聚了中国动画电影人对技术创新和艺术追求的不懈努力。

01

“不可能”级别的视效挑战

在最新发布的制作特辑中,电影团队揭秘了“第七场戏”——陈塘关大战的制作故事。这场戏堪称全片的高潮,虽然不是最终决战,但其视觉效果和制作难度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呈现“海底妖族围攻陈塘关”的宏大场景,制作团队创造性地设计了“虚空裂口”这一视觉元素。这个设计不仅让炼狱岩浆瞬间倒灌陈塘关,更能让万妖倾巢而出,营造出强烈的压迫感。

在招式设计方面,团队同样展现了惊人的想象力。例如,螃蟹怪砸向陈塘关的蟹锤由小螃蟹怪构成,砸到地面后四散开来,分裂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新妖兽个体。这种细节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动画电影在视效技术上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戏中的“锁链戏”几乎达到了“不可能”级别的难度。每只海底妖兽身上都要拴着锁链,上万根锁链在打斗中不能出现任何穿帮。为了达到真实效果,锁链在不同景别中的呈现方式也各不相同:远景中要如“头发丝”般轻盈,近景中则需与铁链形成有序交互。

02

春节档“六强争霸”中的战略定位

2025年春节档堪称“史上最强”,共有6部大制作影片定档,形成“六强争霸”的格局。其中,《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预售成绩遥遥领先,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则获得了较高的排片占比。

数据显示,截至1月19日14时49分,《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预售总票房已突破5000万元,创下中国影史春节档预售最快破5000万元的纪录。相比之下,《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预售票房为1480万元,位居第二。

然而,在排片方面,《哪吒之魔童闹海》却占据了优势。截至1月19日13时17分,该片在春节首日的排片占比高达23.7%,仅次于《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18.8%。这种预售与排片的反差,反映了影院方对影片市场潜力的看好。

03

角色设计引发的审美争议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角色设计再次引发了关于动画角色“美丑”的争议。在猫眼专业版上,该片的想看人数虽高达63.2万,但角色造型却成为部分观众质疑的焦点。

这种争议并非偶然。近年来,多部国产动画电影都遭遇过类似质疑。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前,就有观众批评哪吒形象“太丑”。2023年春节档的《深海》和暑期档的《长安三万里》,也因角色造型被部分观众批评。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陆嘉宁副教授指出,这种现象反映了观众对动画角色“美型”的单一审美追求。在三维动画领域,这种追求尤为明显。由于三维动画更接近现实视觉印象,观众往往会从现实人类的肢体、五官比例方面挑剔角色造型。

04

创新突破与文化传承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角色设计上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例如,章鱼、鲨鱼将军等妖兽角色,在融合生物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纹样与绘画方式。这些设计细节,体现了中国动画电影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从《大圣归来》到《白蛇:缘起》,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动画电影在追求“全年龄化”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对“美型”的追求。然而,这种单一的审美标准,也限制了角色设计的多样性。《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独特的角色设计,展现了对传统美学的坚守,也为动画电影的审美多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05

结语

《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是一部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动画巨制,更是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的缩影。它展现了中国动画电影人在技术创新上的不懈追求,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单片票房,更将影响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发展走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